新書推薦: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NT$
254.0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命运本身就是令人难以取舍的无数道选择题。
当你选择了自己的主修课程,你可能会在日后错失另一领域的宝贵良机;当你选择了一个爱你的姑娘做妻子,你也很可能会错过一个你心目中百分之百的女孩……
当你身处社会,身处职场之中,你的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都会对前程和未来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
让博弈论帮你在每一次选择之前,挽回更多的损失,争取到更多的幸福。
|
內容簡介: |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游戏,一场竞赛,这这游戏竞赛之中,你需有足够的机智来应付一个个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困境,你需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每一个竞争对手,这就是人生中的博弈。只有掌握了博弈论的精髓所在,才能在人生的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本书介绍了世界上最著名最实用的几种博弈手法,并且用大量的现实实例加以引申说明,概括总结,不仅对博弈论的奥秘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更注重教人如何将博弈论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实现理论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
目錄:
|
Part 1 有趣又有用的九大博弈论
第一章 博傻理论——看谁傻到最后
凯恩斯说:“别做最后一个傻瓜”11
神奇的卖马交易14
远离“羊群效应”的“杯具”18
第二章 囚徒困境——面对两难,如何选择最优
囚徒的困境24
两害相权取其轻28
现在,再换到警察的立场想一想32
第三章 枪手博弈——三枪对决弱者胜
三枪对决之拍案惊奇38
保存实力,不去硬碰硬41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44
第四章 猎鹿行动——利益最大化法则
猎鹿博弈理论49
人在社会中,独自难成功53
寻求帮助也是人的能力之一56
第五章 智猪博弈——主动出击还是“搭便车”
大猪与小猪的对决62
做“大猪”还是做“小猪”66
小猪带给你的启示69
大猪与小猪的握“蹄”言和73
第六章 信息博弈——小道消息有大灵通
从一个笑话说起79
小道消息的大道理82
不完全信息博弈85
第七章 斗鸡博弈——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每个人都会遭遇的斗鸡博弈91
斗鸡博弈的延伸:鹰鸽博弈94
以退为进,绝地反击97
第八章 协和谬误——当陷入困境,放手还是赌一把
骑虎难下的困境103
“惨痛的胜利”106
残忍的抉择111
Part 2 活用博弈论之个人成功篇
第一章 人群中凸显优势的优劣博弈
找到混沌世界里的临界点117
未可预知的“酒吧博弈”119
“冷门”也能烧旺火121
第二章 不让时运从身边溜走的机遇博弈
我们的生活是偶然还是必然124
机会和幸运就只能等待吗126
作最好的准备,抱最坏的打算130
第三章 强者当道中的以弱胜强博弈
弱者的生存之道133
韬光养晦的生存艺术134
第四章 指引命脉走向的交际博弈
人际关系的三大契约138
以牙还牙与以德报怨140
不要错过能让你发达的贵人141
第五章 投资理财中的利益博弈
如何投资理财才能行之有效147
走进投资这座博弈场150
炒股本就是场心理赌博157
中国楼市中的博弈159
罗杰斯告诉你如何投资致富164
第六章 生活不顺,逆向博弈来化解
匪夷所思的逆向选择169
为什么有些人不如我,却混得比我好172
怀才不遇者没人可怜174
第七章 职场博弈术——助你在工作中站稳脚跟
小小简历中也有大博弈179
想成功,就要激起人的欲望182
老板凭什么不给我加薪184
为什么老板还不提拔我186
第八章 购物达人的消费博弈
讨价还价中的博弈190
几招教你探知卖家底价193
天上不会掉馅饼,警惕促销大减价195
第九章 爱情博弈——甜蜜的战争
恋爱中的逆向选择199
追与被追的悬疑剧——先动策略200
夫妻间的“囚徒困境”203
Part 3 活用博弈论之企业管理篇
第一章 玩转企业管理的多方博弈
企业中常见的博弈关系209
老板与经理人的合作博弈210
中层管理者如何摆脱“夹心”困境212
第二章 企业常青不可忽视的细节博弈
把大难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218
如何利用绩效考核才最合适219
到底该不该“对事不对人”222
第三章 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博弈
盛极则衰,否极泰来226
强强联合,收获共赢229
品牌博弈如何取胜232
第四章 谈判博弈——短兵相接智者胜
谈判中的“情侣博弈”236
谈判中的暗战博弈239
|
內容試閱:
|
Part 1有趣又有用的九大博弈论
第一章
博傻理论——看谁傻到最后
在博傻理论中,只要你不是最后的那个笨蛋,你就是赢家。在许多投机行为中,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有,那么剩下的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所以,你必须要睁大眼睛,不做最后一个笨蛋。
凯恩斯说:“别做最后一个傻瓜”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仅仅4个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但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又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
与一般赌徒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获是发现了“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是要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呢?此时,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你的真实想法。
凯恩斯说,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作以上这个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答案最接近全体读者作为一个整体得出的平均答案,谁就能获奖;因此,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这些其他参加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们必须作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生活中有许多例子与这个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在这些投票当中,对于每个投票者的激励是:他如果“正确地”选中某些人,不仅要选中10个人,而且顺序也要正确,那么投票者将获得某种奖励。但是如何才能选中“正确的”人选呢?有“正确的”人选吗?得票多的就是正确的吗?或者严格地说,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若想选中的话,或者说被他提名的能够“当选”的话,关键是猜测别人的想法,猜测对了你就能获胜,猜错了,你则不能获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确与否,或者谁应该选上、谁不应该选上的问题,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测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它似乎告诉人们某某人是其他许多人所要选的)。
其实,在期货与股票市场上,人们所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许多人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中适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都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20块钱去买一股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来买它。所以,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再比如说艺术品投资,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而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这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当然,肯定会有人成为最后的笨蛋。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就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没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有一天,有一个人去文物市场,有商人向他推销一枚金黄色的钱币,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块钱。这个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黄铜,最多只值1块钱。
于是这个人对商人说:“1块钱的东西,100块钱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以5块钱买下来。”商人看他是识货的,不敢再骗人,最后以5块钱成交。
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块钱的东西,你花5块钱买下来,那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块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块钱买走。”
过了几天,这个人果然把这个“金币”以2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净赚15元。
这个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人就成功了。就如同今天的房市和股市,如果是做“第一傻”那是成功的,做“二傻”也行,别成为最后的那个大傻子就行。
博傻理论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神奇的卖马交易
路易斯安那州有两位农夫,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皮埃与沙颂。
有一天,皮埃来到沙颂的农场,并赞美沙颂的马说:“这真是一匹漂亮的马,我一定要买下它。”
沙颂回答道:“皮埃,我不能卖它,我已经拥有这匹马很多年了,而且我很喜欢它。”
“我愿意付出10块钱买下它!”皮埃说道。
沙颂说:“好吧,我同意。”
于是他们签下一纸合约。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沙颂来到皮埃的农场对他说:“皮埃,我一定要拿回我的马,我实在太想念它了。”
皮埃说道:“可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已经花了5块钱买了一部拖车。”
“我愿意付20块钱买下这匹马和拖车。”沙颂说。皮埃默默地盘算着:15块的投资在一个星期赚了5块,折合年收益率超过1700%!所以,他说:“就这么办。”
于是,皮埃与沙颂不断地交易这匹马、拖车与其他的附属配件。最后,他们终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交易。所以,他们便去找当地的银行。银行家首先查明他们的信用状况,以及这匹马的价格演变历史,于是放款给他们两个人,而马匹的价格在每轮的交易中也不断地上涨。每当完成一次交易,银行家可以回收全部的放款与利息,而皮埃与沙颂的现金流量也呈几何级数地增加。
这种情况持续进行,直到数年以后,皮埃以1500美元的价格买下马匹。然后,有一个人(哈佛大学的MBA商学硕士)听说了这匹神奇的马,并根据统计历史价格做了一些精密的计算,之后来到路易斯安那州,以2700美元的价格向皮埃买下这匹马。
沙颂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生气,他来到皮埃的农场大声责怪道:“皮埃!你这个笨蛋!你怎么能以2700美元的价格卖掉马匹呢!我们的生活都靠着这匹马啊!”
开始时皮埃和沙颂手头有现金各100美元,马在沙颂的手中。
第一轮交易,皮埃的1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90美元和马,沙颂有110美元。
第二轮交易,沙颂的15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05美元,沙颂有95美元和马。
第三轮交易,皮埃的2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85美元和马,沙颂有115美元。
第四轮交易,沙颂的3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15美元,沙颂有85美元和马。
第五轮交易,皮埃的5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65美元和马,沙颂有135美元。
第六轮交易,沙颂的7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35美元,沙颂有65美元和马。
第七轮交易,皮埃的10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35美元和马,沙颂有165美元。
第八轮交易,沙颂的15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85美元,沙颂有15美元和马。
第九轮交易,马的价格涨到了200美元,皮埃的185美元不够了。
于是寻求贷款。双方各贷款100美元以买马,皮埃的现金增加为285美元。沙颂则增加为115美元。
第九轮交易,皮埃付出200美元买下马,沙颂拥有315美元,皮埃拥有85美元和马。
第十轮交易,沙颂付出250美元买下马,皮埃拥有335美元,并清还贷款和利息105美元,剩下230美元现金,而沙颂则拥有65美元和马。
……
于是交易可以不断进行下去,直到马没有了为止。奇怪的是,当第十轮交易后,皮埃还掉银行的钱时,他拥有的现金是230美元,比他们两人当初的本金加在一起还要多,很明显是拥有了另一方的贷款。如果对方继续贷款进行交易,那么两个人的钱就会越滚越多,同时银行不断可以从中获利,他们将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于是银行将不断放大贷款规模。
在经济学中,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说法,生产的驱动力量(换言之,人类经济成就的驱动力量)是总需求——消费的欲望,这是以可支配所得的金额来衡量的。凯恩斯认为,政府仅需要谨慎地提高每个人的货币所得,便可以刺激总需求。这种情况下,企业界会提高生产,消费者会增加支出,而国家的财富(以GDP来衡量)便会积累。
但是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只需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正是由于双方的不断买卖,让马的价格一路上涨,彼此都可以不断从中获益。这是由于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其中交易的货币不断增加而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对,就是股市。
由于每次交易都能有优厚的回报,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钱进去炒股票。这样下去有可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因为随着参加交易的人不断获利,消费也大幅扩大,将刺激经济繁荣,而经济繁荣又反过来推高股市,从而使股价一路上升。
但是不要忘记了刚才我们说过的那句话:“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上面故事里,由于有人最终高价买走了马,结束了这次交易,所以最终交易双方和银行都得到了盈利,但是如果马在交易中死了会怎么样?一切的交易会终止,最后拥有马的一方必然在交易中出现巨额的亏损,而亏损肯定是由银行来承担。
股市中也一样,当股票价格不断在交易中被拉高,终究会有一天由于价格完全脱离价值,或者企业本身的问题而崩盘,即使没有以上问题,但货币供应是有限的,最后随着股价不断提高而难以为继。到时候由于交易中的资金量已经越滚越大,崩盘中引起的亏损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首先亏到的是散户,他们最晚察觉到崩盘。其次是股票型的基金,结果亏的还是散户的钱。
“投资要用大脑,而不用腺体。”这是巴菲特的名言。大脑要做的是判断企业经营前景和大众心理趋向,而腺体只会让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绝市场炒作,只不过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绝不会脱去脚上现有的鞋。所以说,对于博傻现象,完全放弃并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适当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为非理性市场中的一种投资策略。
从大众心理角度分析股市,博傻理论已经广为人知。股票市场上的一些投资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论价格和内在价值,他们购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估计,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导致博傻现象的出现。这一点,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对于博傻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资金赌一把。
理性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来接棒,这就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当投资大众普遍感觉到当前价位已经偏高,需要撤离观望时,市场的真正高点也就真的来了。要博傻,不是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为最傻者,谁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选队伍呢?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远离“羊群效应”的“杯具”
自己不加判断地跟着别人走,会有两种结果,分别有两个模型可以说明,一是“羊群效应”,一是“博傻理论”,下面来看:
有一群羊,当其中的几只羊要么口渴,要么饥饿,要么受外部某种条件刺激(遇到凶猛野兽等)向某个方向(水源、草源、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等)行进时,另外的大部分羊都会无目的地和那几只羊一起行动(尽管不是所有的羊都口渴、饥饿、受威胁)。结果有两个:要么它们得到了水、草、安全,要么它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一些聪明的人看到某种物品开始上涨,甚至涨得有些离谱时,估计(其实就是赌,也就是博)还会上涨因而去追高买进,当有了一定的获利空间后把它抛出;而另一些人胆子更大,在更高的价位接盘,当你为他捏一把汗时,价格真的还向上涨,结果,他也获利了;紧接着,胆子更大的人(也就是比前边几个更傻的人)又冲了上去,等待他的是两种结果,要么他也获利了(证明他不是最傻的,这样的话,游戏还得继续,必须决出最傻的人),要么这个物品在他接手时开始下跌,他成了最大的傻瓜。
如果结果是第一种倒还好,大不了是做一回笨蛋,损失时间和精力以获利。但如果结果是第二种可就不太妙了,如果输了的话会很惨。
许多人想要做投资,但是由于对基金和股票一窍不通,又没有时间去打理,所以总是抱着想省时、省事还想“捞”一把的心态,看到身边的人在买什么,就“跟风”把钱全部投进去。其实我们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赚钱,想捞一把就完全照搬别人的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我们都很清楚,看到其他人做生意赚钱,自己如果贸然进入做同样生意的话最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盲目的从众心态绝对不可取。你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出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计划。
事实上,从众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亏损,但盲目从众一定会使人失去方向,无论你是专业投资人士,还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
市场定价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则,即它更多地取决于供求关系,以及人们对所购买物品的价值判断。比如一斤白醋平常价钱为2元,2003年发生“非典”大家开始哄买的时候,广东白醋的价钱就上升到50元,一旦事件过后,白醋的价钱不仅落回到原来的价钱,有些囤积居奇的商店还降了价。
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的一致,供求关系与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放大了人们投资的风险,所有的人都期望1元买入,50元卖出,“羊群效应”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开始上演了。股票从1元钱涨到10元钱,人们也许忧虑迟疑,一旦涨到20元钱,大家便开始疯狂地进入,直到股价飚升到50元。2001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人们清醒地看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是领头羊,多数狂热的追随者都是牺牲者,因为后来的追随者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
从众投资的风险同样也来自业内分析师的推荐。我们有时候也注意到一只很有价值的股票被发现的时候,市场并不给它充分的价格,这个时候只有一两位分析师推荐,股价也并不大幅上涨。一旦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开始推荐的时候,股价开始大幅上升了,并在一定阶段开始飙升,这个时候所有的分析师开始推荐了,所有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只股票,在这个时候投资这些股票,我们通常发现它的超额收益其实比较有限。这就是市场的定价,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与投资的股票,就很难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得超额收益。
当然,并非所有的上涨股票我们都不可以投资,也并非我们不可以从众投资,问题是我们要投资我们所熟悉的股票,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我们所要投资股票的价值底线。巴菲特一直强调,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要追逐市场的热点。事实上,巴菲特也留了一手,他自己熟悉纺织行业,但他却很少介入。在眼花缭乱的股票上涨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关注我们所投资股票的质量。
“羊群效应”曾经在股市中酿过千万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在市场中永远不会结束。在任何市场条件下,无论我们投资的是热点还是非热点,我们需要清醒的是: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不仅仅是投资理财需要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盲目从众。
有一个笑话十分有趣,说的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他兴冲冲跑进会议室,却发现会场座无虚席,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座位。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句:“伙计们,听说了吗?刚才他们在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此话一出,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生怕落后一步被别人夺走了利润,于是纷纷向地狱跑去。人们蜂拥而出,顿时天堂里就空了下来,石油大亨刚想找个椅子坐下来歇歇,忽然听到外面的人在议论地狱里的石油多么丰富、开采成本多么小等等,这位大亨心里纳闷,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天堂里又空无一人了。
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应该效仿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时候,还没有理清头绪,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对错,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赚不到便宜,甚至会酿成悲剧,更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众心理,给人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不应该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人要想克服这种从众心理,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主见,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做事情时,要多动脑子,不要让别人的言行影响了你的决定。
王先生说起他去某著名旅游景点旅游的感受,不住地叹息和咒骂,原来,正是从众的心理让他们吃了亏。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职工到南方某旅游区旅游,一路上,他们听导游单方面的解说,不断地歪曲事实,不断地欺骗他们。导游先是在车上说前方某地有明星在演出,门票150元一张,导游说由于观看的人多,不好入场,自己有熟人,替他们说个情,每人收他们120元,到了演出地点一看,原来是露天演出,30元一张票,谁都可以看。后来,他们要吃饭,导游听到了,告诉他们说,前方不远处有个很有名的餐馆,既经济又实惠,他们又信了,驱车前往,饿着肚子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那里一看,却是名不副实,不仅卫生条件不好,饭菜的质量不高,价钱也贵得惊人,不吃吧,附近实在再没有餐馆了,往回返吧,实在饿得不行了,没办法,又被骗了一回,就这样,一路上被骗了七八次,原本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却让人如吃了苍蝇般难受。
朋友问王先生,你们就没想过不听导游的吗?你自己怎么不作出判断呢?他说,一大群人,人家都同意,我一个人怎么能不同意呢?朋友又问,其他人后来后悔吗?他说也都很后悔,都后悔听了导游单方面的介绍,自己没作出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为了面子,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烦,往往喜欢跟在大家的后面走,有时明明知道大家的选择是错误的,也不愿意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以致硬着头皮去走自己本不愿意走的路。
盲目从众的心理,是人生的大忌。凡事多考虑一下,不要盲从,不要随声附和众人,让自己正确的决定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一路轻松,一路欢快,一生不后悔。
囚徒的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一种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这也是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说:“你的偷盗证据确凿,所以可以判你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那么,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被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悔。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对方所得的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而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两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两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平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两人同样服刑5年。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从这里可以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却损人不利己。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纳什均衡的贡献是,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的存在,只要是别人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有最佳的策略。这项理论工作使得博弈论从此成为经济学家用来分析从商业竞争到贸易谈判种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损害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在经济学中,表现为关税战。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做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两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在商业中,以广告战为例:两个公司互相竞争,它们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个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两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这两个公司可以有两个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两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两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两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两个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除了上述领域,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很多囚徒博弈的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旅行者麦克和约翰从一个以出产瓷器著名的旅游胜地回来时,他们各买了一个瓷花瓶。提取行李时,发现花瓶被碰破了,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估计花瓶的价格在80~90元左右,但不知道这两位旅客购买的准确价格。航空公司要求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分别写下花瓶价格。若两人写的相同,说明他们说了真话,就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那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按这个低的价格赔偿,但是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钱,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如果两人都写100元,他们都会获得100元。但是,假定约翰写100元,麦克改写99元,则他会获得101元。约翰又想,若麦克写99元,他自己写98元,比写100元好,因为这样他获100元,而当自己写100元、麦克写99元时自己却只获97元。而给定约翰写98元,麦克又会写97元……这样,最后落得两个人只写1元的境地。
双输,这就是囚徒困境带来的结果。
再有,一个小镇政府有一个为期一年的采购计划,每个月采购一批饮料。如果小镇上的两家饮料公司的报价一致,那么政府就把订单一分为二。否则,政府会把更多的订单给报价低的那个公司。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报出同样的高价,才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多次博弈中,他们会联合起来出高价吗?如果会,那么在一年12次的博弈中他们会合作几次呢?
假如他们开始签订了合约,都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不过,显然最后一次他们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反正以后没有采购计划了,违约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是这样,倒数第二次也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不论怎样倒数第一次都是要违约的,那就不存在是否有惩罚的问题。所以倒推下来,一次合约都不用遵守。两家公司最后可能还是两败俱伤。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定几个人,让他们都猜一个数字,必须是1或100之间的整数。条件是谁最接近所有实验者的所猜数字平均值的13,谁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想:如果一开始其他人都是随机地选择数字,50就会是所有人的猜测。这个时候,猜50的13也就是大约17可能会赢。然而,每一个人都会猜到17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就会猜测17的13,也就是6左右。依此类推,这个游戏中的每一个人最终猜测的结果是唯一最小的数字,那就是1。
我们可以看到,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并不顾及其他对手的利益和社会效益。表面上看,这种策略组合是由当事双方各自认为的最佳策略构成。实际上,双方都选择拒绝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因为这样才会使两个人都无罪释放,双方都获得最大利益。但是,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因为,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万一对方没有改变策略呢?
这就是“囚徒困境”中的两难境地,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困境该怎么办?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下面来谈。
两害相权取其轻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抱有这样的幻想:肯定会有万全之策可以使你摆脱困境。万全之策往往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谨慎之道,在于知道如何分辨不同行为的结果,从而选取一个危害较小的方法。这也就是“害之中取其小”的道理。
就拿大家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来说,撇开急中生智不谈,孩子们玩耍闯了祸,大人知道了肯定是要打骂的。但淹死人是大祸,砸坏缸是小祸,权衡一下,当然应该破缸而救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极简单明白的道理,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但人的头脑经常是不够清醒的,舍近而求远,舍大而求小,趋害而避利,狐疑而不定……都是经常发生的事。还有一种人,爱极力求全,人也要救,缸也舍不得砸,一点儿损失也不想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有一个你或许已经熟知的故事:
某一天,山顶上有四个小孩在做游戏,就在他们玩得最投入的时候,突然,山下的树林里“哗啦”一声,窜出来一只大狗熊。这只狗熊虽然步履蹒跚,但它慢慢地向山顶走来,这四个小孩心里都清楚,这只狗熊到山顶将会有什么结果。
其中一个小孩反应特别快,拔腿就跑。这是一个专门练短跑的小子,一口气跑出了好几百米。凡人遇到危机的时候,往往首先拿出自己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来摆脱危机。这小子跑出很远,感觉身后没有动静,自觉暂时安全了,才回过头来向山顶望去。小孩发现,他的三个小伙伴还在山顶,没动!于是他着急了,向山顶喊:“你们三个快跑啊!狗熊上来是要吃人的。”
第二个小孩回答说:“你说的是废话,谁不知道狗熊要吃人,你只知道狗熊会吃人,狗熊最善于长跑,你跑有什么用?我的第一任务不是跑,而是穿好跑鞋,系好鞋带儿,我不用跑过狗熊,反正我也跑不过狗熊,我能跑过你们就行了!”
我们姑且不论第三个小孩和第四个小孩,因为我们的重点在这前两个小孩身上。这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方式,可以引起你的许多思考。但是在这里,我们想要说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