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现代性的多种面相、中国文化的主干与分枝、历史与未来,在许倬云先生的演讲与对谈中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许先生处处彰显知识人的社会关怀本色,正可谓“与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母校台湾大学的讲演和讲学的结集。许倬云先生以较为宏观的“中国文化”为主轴,进行专题讨论,引导听者和读者对历史事件做宏观的思考、判断、分析及归纳,其核心旨归则不离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文字间不时流露对国家社会与人类文化的关怀之情。
作为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许先生视野宏阔,学识渊博,加之为人亲和,讲座与对谈时让人如沐春风,内容又包罗万象,受者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提示,与一般课堂评论截然不同,诚可谓“与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使历史研究者及一般社会大众经由先生的指点,得以宏观且多面向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培养面对未来世界的智慧。
|
關於作者: |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中研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主要著作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等。
|
目錄:
|
演讲一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演讲二 多样的现代性
“中国文化教研专题讨论”课程
第一讲 困境与转机
第二讲 知识分子暨民族主义
第三讲 唐宋之变
第四讲 考古与上古史研究
第五讲 荀学暨道教
第六讲 情理与律法
第七讲 理学修身?儒医关怀
第八讲 精英地方化?五四运动
第九讲 斯文?死谏?同心圆世界观
|
內容試閱:
|
简体版自序
本书是我在台大讲演集的大陆版,原书是2006年我访问台大时的两次讲演,加上和同学们的一些讨论,书名是《傅钟回响》,由台大出版中心在2008年出版。我是台大的毕业生,曾经在母校服务过一段时候,后来也多次访问母校。2006年的访问,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到母校。因此,也可以算是我对母校能稍尽绵力的最后一回。过去访问台大,都是正式开课。这一次访问,经过历史系吴展良主任的安排,却稍微有一点特别:在历史系开课,修习的学生都是研究生;而且除了在讲堂上同学作报告、我加以评论外,下午还另和同学有单独的谈话。在这一学期,实际上我从同学们那里受到的启发,还多于我给他们的协助。甚至可以说,开了一学期课以后,我又一次从母校获得不少进益。为此,我向母校以及吴展良教授和选课的许多同学,致以谢忱。
那两次讲演,一次是讲知识分子目前和未来的角色,另一次讲多种多样的现代性,其实都是有感而发。中国长久有学者关怀社会的传统,在过去时代,学者们是士大夫,后来就成为知识分子,或者“知识人”,这些以追寻知识为志业的学者们,曾经发踪指使,也曾经针砭批判;无论书呆子的意见是否适当,至少他们的用心是为社会作一个理性的指引和纠正。在近代,知识愈来愈专业化,知识可以转化为权力甚至金钱。知识分子变成专业人士,他们个人的收益可能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往往失去了独立的立场,为政权、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现在,科技昌明,知识的作用,影响人生既深又广。如果知识分子不具社会良心,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发挥知识的潜能,他们就成为科技世界内的新“婆罗门”。那篇讲演,我正是为台湾学界已经呈现这个趋向而忧心忡忡。
另一篇讲演,是有关“现代”的多种多样性。近百年来,中国努力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可是,“现代”两个字的含义,似乎都是代表西方文明在近几百年的发展方向;走向现代,几乎就是西方化的同义词。我在这篇讲演中,也特别指明,西方近几百年来发展方向,有其历史特定性;世界各处承受西方压力及因此发生的响应,也有其历史特定性。天下没有真正所谓“现代”,“现代”时时在改变。甚至于也没有特定的西方,因为西方也是一直在改变。如果我们不认清这个问题的内涵,我们将永远赶在人家已经走过的路后面,当人家转方向时,我们还在原路追赶。这一危机,近百年来,中国似乎一直视而不见,近六十年来,海峡两岸种种做法,也脱不开这个盲点。
以上两个讲演,是历史问题,但也是未来的问题。我们如果不认识过去和目前,我们将一直在蒙着眼睛走瞎路,知识分子如果不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则这种新“婆罗门”,对社会的进步和预防社会发展的错失,都将无所贡献。
本书后半段,每一节都是和某一位研究生研究课题有关系。因此,各节之间看上去相当散乱,彼此并无关联。可是,文化系统是一个整体,政治、经济、法律和意识形态,种种面相,其实彼此相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种种面相中的一面和一片。有心的读者,大概可以发现,在我的回答中,其实每一段都可以和另一段连接在一起看。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研究,不容分割为互不相连的学门,如果各科之间互不相干,我们的努力永远只是盲人扪象,抓到了鼻子、抓到了腿,可是抓不到大象的整体。只有理会到,鼻子也是大象的一部分,大腿也是大象的一部分,象肚和象尾也是大象的一部分,我们个别的努力,才可能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理解。
我进入台大读书时,只有十九岁,今天我是八十岁了。回顾整整一个甲子,当年一切,师生际遇,许多细节,宛然在目。尤其怀念到当年的老校长傅孟真先生,他虽然只担任两年校长,但他对台大的贡献,后人无与伦比。他尽心尽力为学术、为社会正义、也为了教育青年学子,呕心沥血,在五十四岁的壮年,劳累气恼,就撒手而去。很少有人在短短的五十四年内,能如他一样,替社会、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最重要的,傅先生树立了知识分子的典型;曾经在一次全校作文比赛上,他出的题目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傅先生的一生,确实是做到了死而后已。台大校园有个傅钟,正在文学院的面前,是为了纪念傅先生而建。我们在那钟声下长大,我一生工作,也时时不忘傅钟代表的激励,原书书名《傅钟回响》,正是表达了我的心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改换了书名,我也理解,大陆上的读者,不明白“傅钟”两个字对我们的意义,可是我必须在此说明,以表达我自己对老校长的怀念和感激。
许倬云
2011年3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