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編輯推薦: |
编者黄耀华广泛搜集资料,以时间为主线,挑选出影响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以简洁、轻松的风格编写了《美国简史》一书。
希望青少年朋友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只是流于表面地去看这些事件和人物,而是能够透过表面,看到其中的精神实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经过,看见他身上勇于冒险的精神;通过了解早期来到美洲的殖民者的种种遭遇和他们的思想变化,看见他们身上的开拓精神;通过了解以华盛顿为代表的第一批美国领袖发表《独立宣言》的过程,看见他们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通过了解南北战争的惨烈进程,看见以林肯为代表的美国北方人民渴望平等的精神;通过了解以罗斯福、肯尼迪为代表的美国总统的施政纲领,看到美国务实的精神;通过了解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科学家和他们的发明创造,看到他们身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因为这些精神才是促使美国发展的真正动力。相信本《美国简史》能给青少年读者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
內容簡介: |
比起四大文明古国,美国的历史很短,五百年前,它还是一片蛮荒之地;一百多年前,它还在实行残酷的奴隶制度。然而,如今的美国却站在世界的巅峰傲视群雄,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相信您读完这本《美国简史》之后,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
目錄:
|
第一章 殖民时期以前
美洲土著的快乐生活——早期的美洲
好奇与冒险——哥伦布航海
第二章 殖民时期
淘宝与瓜分——欧洲列国争夺美洲
“五月花号”起航——第一批定居美洲的人
马萨诸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
培根起义——动荡的殖民地
反对《印花税法》——从受压迫到反抗
第三章 独立运动时期
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运动的导火索
枪声,响彻世界——独立战争第一枪
《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为了自由而战——独立战争的进行与胜利
第四章 新的国家政府形成
费城奇迹——《联邦宪法》获得批准
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
汉密尔顿与杰斐逊——最初的党派之争
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
门罗宣言——美国外交的发展
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
假民主,真侵略——印第安人的“泪水之旅”
慢慢吃成胖子——向西扩张与移民
第五章 南北战争前后
棉花与奴隶——南方的奴隶制度
废奴运动——北方与南方的矛盾
林肯当选——总统竞选运动
南部七州脱离——南北分裂
萨姆特陷落——内战开始
北部失利——1861年战局
战事交错——1862年战局
优势转向北方——1863年战局
崩溃与胜利——南北战争结束
宽容、反弹与妥协——战后重建运动
第六章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铁路横贯东西——交通业的重大变革
贝尔和贝尔电话公司——通讯业的迅猛发展
钢铁与石油——工业化的深入
爱迪生和电灯——电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亨利·福特与他的汽车公司——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大企业、大城市与新移民——新的国家格局
第七章 对外扩张与“一战”
美西战争——扫除扩张道路上的障碍
西奥多·罗斯福——狂热的扩张主义者
以金元代替枪弹——金元外交
伍德罗·威尔逊——使命外交
从中立到宣战——“一战”前的美国
武力与和平——“一战”中的美国
第八章 19世纪20年代~30年代
回归“常态”——哈定上台
经济腾飞——卡尔文·柯立芝执政
倒霉的总统——胡佛与经济“大萧条”
力挽狂澜——罗斯福与他的“新政”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转变——从中立到参战
诺曼底登陆——战局扭转
美军VS日军——太平洋上的大反击
血色蘑菇云——投放原子弹与日本投降
第十章 战后美国
实力决定地位——美国称霸世界
“两只老虎”——美苏针锋相对
美国在行动——对苏策略
三八线内外——朝鲜战争
冷战继续——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
第十一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短暂的三年——肯尼迪执政时期
“伟大社会”——约翰逊当政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与民权运动
向太空进军——阿波罗登月计划
悄然转变——尼克松执政时期
冷战中的“热战”——越南战争
不平静的1991——海湾战争
中间道路——克林顿执政时期
|
內容試閱:
|
最初的居民
在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有一条白令海峡,把两个大洲隔开。冰河时期,白令海的水面降低,白令海峡变为陆桥,把两块大陆连接起来。这时,大量的动物穿过这条天然的通道,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迁移到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的美洲。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西伯利亚东部的猎人便尾随这些动物,抵达了美洲大陆。
后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汹涌的海水重新淹没了大陆桥,又隔绝了两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使这些外来者成为独立的美洲大陆的最初居民。
印第安人 除了因纽特人外,所有的美洲土著居民都被称为印第安人。
关于“印第安”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一种说法:当年哥伦布来到美洲的时候,误把美洲当成了亚洲的印度,于是他便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为“印度人”。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个错误,但此时这种错误已成为了习惯。为了与正宗的印度人相区别,于是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便将西班牙语
“indios,’译为“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
起初,印第安人以游猎为生;后来,他们学会了采集食物;再后来,他们又学会了耕种。玉米、马铃薯、甘薯、南瓜和西红柿之类,都是北美洲东南地区早期主要的农作物。
曾经的文明
当人们不再为食物发愁的时候便放弃了游猎生活,开始定居,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人类文明。美洲比较著名的有玛雅文明、阿德纳与霍普韦尔部落文明等。
公元前2500年,在尤卡坦半岛生活着掌握高超建造技术、先进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的玛雅人。玛雅人虽然不会使用铜铁,却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虽然不会饲养家禽家畜,却能够大面积地耕种玉米;他们长期观测天象,掌握了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
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玛雅文明从此湮灭。如今,人们只有从那些古玛雅人的遗迹中去感受它曾经的繁荣。
公元前500年到公元400年,阿德纳与霍普韦尔部落文明在俄亥俄以及伊利诺伊河谷的广大地区兴起。如今,在俄亥俄南部的高原地区,仍有一座长约25英里的保存完好的蛇形土堤,它就是阿德纳文明的遗存。
印第安文化
与西方国家的核心观念——“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截然相反的是,印第安人的核心观念是集体利益至高无上。
印第安人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只有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
独特的宗教信仰也是印第安人特有的文化产物。印第安人认为万物有灵,这种灵性不仅存在于物体的外部,也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外部的灵性是原始的权威力量,它监护着每一个人;人们内心对外界的反应和愿望则可以使灵性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
根据“万物有灵”论,印第安人敬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他们相信不同景物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霍皮人的眼中,谷物的颜色指引着生活的方向。
每逢四季更替或某个节日,印第安人都可能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主持仪式,只有那些被公认为具有上天赋予的超凡精神能量的巫师或术士才能成为仪式的主持。部落里的人们通过这些仪式来求助,来感恩,或者祈祷上苍;有时候,他们也会通过这些仪式寻求指引、驱除邪恶、修复关系、获取内心的安宁,等等。在仪式上,印第安人通常会把自己装扮起来,祷告、唱歌、跳舞或讲故事。
生活在美洲的土著一直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片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15世纪,欧洲人踏上了这块大陆,两个世界的文明便在这里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美洲土著的快乐生活也从此结束了。P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