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
从少年失父母、练塘求学,到赴商务印书馆谋生;从投身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参加特科秘密工作,到长征中担负特殊使命,迎接西路军;从出掌中央组织部、领导西北财经工作,到转战东北、接管沈阳;从建国初统一财政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到“大跃进”后降低钢铁指标、调整国民经济;从“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到江西“蹲点”,到参与拨乱反正、全面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陈云以其非凡的经历、务实的精神以及在经济工作中的特殊才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为了进一步宣传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作者编辑出版了《陈云人生纪实》。
|
內容簡介: |
从众多有关陈云的图书及相关报刊杂志上选录的,主要收录的是陈云同志的秘书、战友、同事及亲属的回忆文章及专著,还有一些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陈云人生纪实上下》在编辑体例上主要以历史时期划分,将陈云的革命生涯划分为八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历程、交往和珍闻三个部分,试图立体式地展现陈云不平凡的一生。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从少年失父母、练塘求学,到赴商务印书馆谋生;从投身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参加特科秘密工作,到长征中担负特殊使命,迎接西路军;从出掌中央组织部、领导西北财经工作,到转战东北、接管沈阳;从建国初统一财政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到“大跃进”后降低钢铁指标、调整国民经济;从“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到江西“蹲点”,到参与拨乱反正、全面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陈云以其非凡的经历、务实的精神以及在经济工作中的特殊才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了进一步宣传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作者编辑出版了《陈云人生纪实》。
|
關於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1980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而成。主要职能是:编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现任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党和国家及军队重要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撰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及传记性作品,研究他们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必要的交流;审核或协助审核、审查准备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现任中央常委未发表过的历史文稿、有关音像制品,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重要图书、文章及音像制品等,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负责联系中央指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任中央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年谱、传记的撰写工作;承担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具体事务。
|
目錄:
|
第一编 早年岁月(1905—1927)
历程
少年时代
在商务印书馆的日子
投身工人运动
交往
师生情谊——与他的三位老师
当学徒的介绍人——与张子宏
入党介绍人——与董亦湘
珍闻
少年陈云
奋发有为的青年
“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
小“听客”
第二编 红军时期(1927—1937)
历程
有勇有谋的农运领袖
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
在中央苏区
长征中的特殊使命
交往
“一个深晚”——与鲁迅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段子俊
“这顿饭非吃不可”——与谢良
“应当肯定席懋昭同志为革命烈士”——与席懋昭
珍闻
调查细致奖惩分明
“这份东西是我的笔迹”
珍贵的历史文献
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随军西行见闻录》
组建“新兵营”
号召“向文化进军”
创建我军第一支航空队
第三编 延安年代(1937—1945)
历程
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注重选拔人才
讲授党的建设课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领导西北财经工作
交往
“写得可以,就照这样去讲”——与徐明清
“延安时期的六个印象”——与袁宝华
喜结良缘——与于若木
几次难忘的教诲——与刘家栋
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和四条原则——与刘洪生
肝胆相照以诚相待——与何穆、陈学昭
珍闻
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情怀
党依靠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纪律
一贯不搞特殊
“吃饭要照镜子”
热情关心他人
“浪费了可惜”
俭朴的生活
第四编 转战东北(1945—1949)
历程
挺进东北
出任北满分局书记
建立北满根据地
起草《关于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
在南满坚持斗争
主持东北财政经济工作
在全国劳动大会上作报告
“要把沈阳接管好”
西柏坡之行
交往
“张闻天的追悼会,我一定要参加”——与张闻天、刘英
患难之交——与萧劲光
“百战沙场碎铁衣”——与洪学智
要放手开展工作——与韩光
珍闻
“四保临江”与“三下江南”
在南满进行土改
“我感谢你们这些‘榔头兵’”
健全党内生活的三条意见
汽车是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
“马火车”
沈阳工人代表大会
第五编 建国初期(1949—1956)
历程
第一任中财委主任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制定抗美援朝开始后的财经方针
主持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
与高岗分裂党的阴谋的斗争
作出粮食统购统销的决策
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工作
在党的八大上
交往
中财委的两位领导人——与薄一波
半个世纪的真诚友谊——与章乃器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与马寅初
珍闻
“我也是上海的工会干部嘛”
要吸收资本家参加工作
解决上海工人失业问题
不要只想到做官,忘记了革命
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孙万代
三次视察鞍钢
关注新中国的汽车工业
有计划地治水
善于抓大事
不收礼,不吃请
50年代三次到青浦搞调查
八大期间与外国代表团的谈话
第六编 十年探索(1956—1966)
历程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大跃进”运动的狂飙中
降低钢铁生产指标
一切为了度过困难时期
第四次回乡
谋划调整良策
向毛泽东提出分田到户
交往
“陈云看问题很尖锐”——与毛泽东
“陈云真会过日子”——与周恩来
“你是卖布的出身啊”——与沈鸿
“希望你们定期来看看我”——与吴宗锡
“我们合个影”——与赵开生
珍闻
“我看陈云同志行”
要把群众的衣食住行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
“这个先生不可少”
“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
“虽是亲朋故旧,也要一视同仁”
视察武钢
“不能把科学当成迷信去破”
视察抚顺
要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
两次调查会
“公私并举、私养为主”
“对领导和群众都一视同仁”
超人的毅力
第七编 “文革”经历(1966—1976)
历程
“文革”初期的遭遇
在江西“蹲点”的日子
考察南昌县农村
钢城之行
萍乡、安源之行
关于对外贸易的几点思考
交往
将军管理经济——与李先念
父亲的两封信——与陈伟华
谆谆教诲,永生难忘——与曾文威
我认识了陈云——与胡少春
“我们是老相识了”——与李赤
两只折叠凳子——与陈天赋
“慈父”般的教诲——与傅可新
珍闻
“黑帮这个词可不能随便用啊”
“钱由我出,就这样定了”
年夜饭
一顶军帽
深入基层,求实创新
工人的贴心人
难忘的一课
陈方的婚礼
给女儿发工资
“做事不能脱离群众”
第八编 改革开放(1976—1995)
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再次出掌经济工作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历史决议要写“党的60年”
借外债一定要“用得好”
倡导从严治党
“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
在老一代交接班中发挥重要作用
交往
手术前唯一的牵挂——与潘汉年
“你是全国有名的教授了”——与侯宝林
“你是小彩舞”——与骆玉笙
“‘三将军’怎么没有来”——与汪雄飞
“以后可要常来看我呀”——与赵天元
“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与阿尔希波夫
珍闻
打算盘
“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
关于整理古籍的指示
与烈士子女一起过春节
“出人、出书、走正路”
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关注水资源和工业污染问题
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心中有群众
云栖竹径杭州情
“剪刀博物馆”
“睡觉第一,吃饭第二”
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日子里
最后岁月
遗产
编后记
说明
|
內容試閱:
|
有一次,陈云同志在一个车间看到有的工人在上月完工的产品上作业时,随口问我:“这些产品上月不是已完成了吗?怎么工人还在上面干?”我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每月生产统计报表的截止日是当月30日(或31日)晚12点,如果超过了这个截止时间就该统计在下个月的报表。这几台产品只剩个尾巴,要不了半天就完工了,上个月不统计报上,月计划任务就没有完成。”陈云同志听后很严肃地说:“搞生产是硬任务、硬指标,统计数字要准确无误,不能带水分,一吨也不能虚假。我们国家1958年的浮夸风,教训十分惨重。不要以为下面基层虚报一点没关系,可到了上面加起来就是一大片,这会害死人的。”听了首长的批评,我内心久久不安,深感内疚,点头不语。接着首长亲切地说:“订生产计划,工人们加班加点还完不成,这就要考虑计划订得是否合理!我们订计划一定要留有余地,就像一个人摘桃子,站着伸出手就摘到了,说明计划指标订低了;伸着手跳起来能摘到,说明这个计划是合理的;如果跳起来都摘不到,说明计划指标过高。他费了很大力气还摘不到,他就不会去摘了。这样,就会挫伤干部、工人的积极性。我们订计划,一定要留有余地,比如一个月可以完成100吨任务,订计划时,指标定在90吨或95吨,留有5~10吨的余地,让下面有产可超,这样的计划是鼓劲的计划,是鼓舞士气的计划。”首长的这番话不仅对我当时的工作是及时的指点和教诲,而且也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成为我以后行动的指南。我认识了陈云此文为胡少春的回忆。
——与胡少春陈云,是我党杰出的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知道他。那时,在许多场合可以看到他的名字,看到他的形象。但是,却没有机会亲眼一睹他的风采,更不可能认识他,熟悉他。
特殊的年代,给了我与他老人家相逢相识的机会。那是1970年8月间,我们这些“文革”前最后一批考入大学的“幸运儿”,在结束了近2年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的生活以后,陆续被分配到全省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上工作。我大概算其中的“佼佼者”,被留在兵团系统,直接分配到地处南昌市青云谱的江西生产建设兵团28团(即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政治处任宣传干事。而当时处于逆境的陈云,正在这个厂作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于是,我有幸从认识到熟悉陈云这位我党著名的革命家。
江西生产建设兵团28团,又叫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原先隶属劳改部门,后来划归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按军事编制定番号为28团。无论作为机械行业,还是作为劳改企业,这个厂在当时全省都是可以排得上名次的。厂区规划得很好,布局也很合理,高高的围墙,圈着几百亩的地盘,一条东西贯通的平坦柏油马路和一堵围墙,把这块地盘分成南北两半,南面的一半是生活区,北面的一半是生产区。
不知是出于就近搞“调查研究”方便一些、28团各方面条件又好的考虑,还是出于在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半军事”单位更安全更易于保密的需要,还是出于其他的意图,陈云住下来之后,就被安排在离住所不远的江西生产建设兵团28团蹲点,以此作为他进行社会调查的基地。
我到28团不久,大约8月中旬,因为工作关系,很快接触到了陈云。那时,我还没有成家,就住在办公楼里。这是一栋只有二层的办公楼,一楼为团司令部、后勤处,二楼为团政治处。几位家住市内的政治处的干部,包括团政委等,平常就住在二楼。我当时与从省里下放在该团的干部马骏同住在二楼的一间房里。
马骏是组织上指定负责接待陈云的。每天陈云到厂里来,都是由他迎送,并由他具体安排在厂内的活动。厂里有什么事要与陈云联络,也是由马骏具体负责,有时还要到陈云的住所去商谈、汇报。
出于安全的考虑,厂里对陈云的活动一直是保密的,大家提到陈云时,都是习惯地称之为“客人”,说到“客人”也都知道是指陈云。“客人”几乎成为陈云的代号。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难保住秘密的,加上陈云几乎天天来厂里,又总是和工人群众在一起,因此,在这个几千干部工人的工厂里,几乎无人不知晓陈云的到来,而且都很敬重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
“客人马上就要来了!”
马骏抬手看了一下手表,轻轻淡淡地对我说。他这么一说,使我很是激动,巴不得马上就能见到这位令人景仰的“大人物”、“大首长”。我兴奋地跟马骏下了楼,恭候在办公楼前。
不一会,一部车头上装有银亮银亮金属鹿车牌标记的伏尔加轿车缓缓停在眼前。被称之为“客人”的首长旋即下了车,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了我的眼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云!
陈云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戴一顶草绿色的军帽,脚上穿着一双黑灰色布鞋。他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壮实,两鬓银白色,脸庞红润,容光焕发,一副可亲可敬的慈祥长者仪表。一见面,就把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我们与陈云打过招呼之后,即习惯地把他迎上了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参加这一天下午厂里的生产调度会。
据我所知,陈云在28团期间,召开或参加的各种会议有百余次,其中有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有工人、干部、生产组长和工段长(班、排长)、医务人员、食堂炊事员、学校老师等等类型人员的座谈会。总之,各种类型人员的座谈会他都要开,而且总是深入到各个车间、工段、班组、化验室、仓库,深入到厂食堂、医院、子弟学校等地去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无拘无束,一坐下来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开了,畅所欲言。座谈会往往一开就是半天,陈云总是耐心而认真地听大家发言。
陈云最感兴趣的是厂里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会,这种会他是逢会必到。他多次提醒马骏和司令部负责生产调度的参谋曾文威:“你们开生产调度会,可不要忘了通知我参加啊!”这位我党经济战线的老前辈、经济工作的专家,真是痴心不改,即便在那个把“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叫得震天响的年代,他对经济工作、对生产建设仍是那样执著、那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