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清朝晚年,灾难深重的中华出现过三大改良:一是洋务运动;一是戊戌变法;一是清末新政。张之洞既是洋务主将之一,也曾同情和支持过变法,又是新政的参与者,为清末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劝学篇》就是张之洞参政议政的思想理论纲领。张之洞《劝学篇》的主旨,是以中学为内学,以西学为外学,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其变法思想是,除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不能变,儒学纲常伦理不能变之外,其他的如经济、教育制度等,都可以变,并且都应当变,尤其是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这是比较典型的折衷主义主张。但也正是因为张之洞的思想的调和色彩,才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容忍和接受,致使其许多的改革主张,得以贯彻实行。也正是这不彻底的改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线生机,并酝酿成了后来的辛亥革命。
张之洞也因此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的革命家,并为毛泽东所称道,张之洞《劝学篇》虽以教士造民为出发点,但其内容广涉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诸多领域,它既是研究晚清社会的必读之书,也是改革者应当借照的一面镜子。
|
關於作者: |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
目錄:
|
总序
前言
劝学篇·序
劝学篇·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劝学篇·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
跋——张之洞《劝学篇》与福泽谕言《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