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最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到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再到强占胶州湾、干预中国内政,德国一步步地扩大其在华权益,甚至不惜以武力巩固其既得利益。这样中德之间的关系最终只能日趋恶化,以至发展到绝交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德之间才又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
關於作者: |
杜继东,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
|
目錄:
|
一 早期交往
1.思想文化的交流
2.贸易往来
3.传教士郭实腊
二 建立外交关系
1.艾林波使团浮海来华
2.天津谈判
3.签订《通商条约》
4.互派使节
三 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
1.在海关安插德籍职员
2.签订《续修条约》
3.商贸的拓展
4.三国干涉还辽
5.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
四 德国强占胶州湾
1.李希霍芬的考察活动
2.安治泰与天主教圣言会
3.侵占军港的图谋
4.巨野教案
5.兵发胶州湾
6.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五 德国与列强争夺利权
1.对华借款权
2.津镇铁路利权
3.山东路矿权
六 新世纪的乌云
1.义和团山东反洋教
2.八国联军陈兵津门
3.克林德东单毙命
4.瓦德西出任联军总司令
5.《德英协定》
6.拖延和谈
7.签订《辛丑条约》
七 两国关系的中断与恢复
1.与清王朝的最后几次交涉
2.承认袁世凯政府
3.德、日山东之战
4.绝交与宣战
5.拒签对德和约
6.宣布终止对德战争状态
7.签订《中德协约》
8.德国对华赔款
八 密切交往时期
1.中德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2.孙中山的联德尝试
3.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组建
4.克兰计划与易货贸易
5.在德华侨
九 风云再起
1.德国与伪满签订“贸易协定”
2.德日结盟
3.孔祥熙两次访德
4.德国调停中日战争
十 两国关系再度中断
1.德国承认伪满政权
2.德国召回大使和军事顾问
3.最后的努力
4.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一 早期交往
思想文化的交流
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很早就有了交往。
就迄今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最早的一次接触发生在元代。1235年,元太宗窝阔台命大将拔都远征欧洲,大军曾侵入捏米斯即德意志,并击败了德意志各邦的联合抵抗。后来,欧洲屡有‘‘黄祸论”,即与拔都的这次远征有关。
然而,蒙古铁骑的远征并未使德意志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印象。他们是通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记》才对中国有所了解的。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所写的有关中国的著述使德国人进一步认识了中国。1589年和1617年分别出版了《支那王国述新》和《耶稣会在华开教史》的德文版,1677年。德国耶稣会士基尔歇尔Kielchel用拉丁文出版了《中国图志》,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另外,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被来华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传人德国,在德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7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在《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1697年出版一书中十分推崇中国,认为中国和欧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高峰,只要两者结合起来,就可达到最完美的和谐,实现世界的大同。
在莱布尼茨的影响下,德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出现了许多赞赏中国的文艺作品。被尊为“魏玛的孔夫子”的著名诗人歌德Goethe就很推重中国文化,他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就集中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启迪、中国思想文化对他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