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著名历史学家何瑜、宝成关、董守义,合力倾情推荐著名清史学家徐彻的四部清史新作《努尔哈赤》《皇太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重大谜案小心求证,历史玄机大白世人,清朝世人身世诡谲惊悚,历史谜题真相烂漫迷人,观点新锐,史实确凿,资料丰赡,笔法生动。
|
內容簡介: |
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如何通过血腥发迹成长为一代铁腕女皇?一个曾经辉煌的大清王朝是如何在她的手里走向最终的衰亡?她何以能够将两位少年天子以及满汉大臣都玩弄于股掌之中?她何以能够在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掌控大清王朝将近半个世纪?清史专家为我们探寻历史表象后面的真相。
|
關於作者: |
徐彻,1939年生,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张氏帅府博物馆张学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会理事,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理事等。撰写著作20余部,主编著作有10套丛书120种书,发表论文100余篇。《清代全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历史著作奖。《徐彻晚清史论》获辽宁省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黄兴究属何派》获美国黄兴基金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慈禧太后 生于北京
一 官宦家庭中的小姐
二 慈禧出生何地之谜
第二章 荣进贵妃 登上高层
一 诞生皇子进懿贵妃
二 同治载淳生母之谜
第三章 热河行宫脱颖而出
一 懿贵妃荣进皇太后
二 两宫协力共争皇权
第四章 辛酉政变 大获成功
一 密信联络谋划政变
二 政变成功不事株连
第五章 一次垂帘 实现夙愿
一 垂帘章程正式出台
二 两宫太后实现垂帘
第六章 调整国策 信任汉人
一 组成新的领导班子
二 实行信任汉人之策
三 实施降诏求言之举
四 剥夺恭王奕新要职
第七章 二次垂帘 倡导自强
一 鼎力支持设算学馆
二 批准创建首座船厂
三 宠监得海伏诛之谜
四 纳谏停止圆明工程
五 终于实现二次垂帘
第八章 甲申朝变 大权独揽
一 两宫之下的军机处
二 慈安太后突然病逝
三 撤换军机唯我独尊
第九章 太后归政 光绪亲政
第十章 发动政变 三次垂帘
第十一章 宣战洋人 庚子西狩
第十二章 下诏变法 实行新政
第十三章 接受建言 筹备立宪
第十四章 两宫宾天 丛生谜团
第十五章 生活起居 铺张奢华
第十六章 世界巨人 毁誉参半
慈禧太后大事年表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慈禧太后 生于北京
一 官宦家庭中的小姐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深秋的北京。阳光温馨,略有寒意。在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一个中上等满族官员的家庭中,人们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因为刚刚呱呱坠地了一个俊美的小格格,姓叶赫那拉氏。这可不是一个平常人,而是后来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长期以来,关于慈禧的家世,坊问有许多离奇古怪的传闻。经过学者的考证,慈禧的家世现在已经完全清楚了。
慈禧的父亲名惠征。惠征,生于嘉庆十年(1805)。原是镶蓝旗满洲人,后来改隶镶黄旗。监生出身。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三十四岁升为二等笔帖式。笔帖式是清朝文书官的称谓,是部院等衙门的低级官员,做些抄写和拟稿的工作,相当于后来的文书。道光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后来连续升迁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略高于处长)、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副局长)、正五品的吏部郎中(正局长)。道光二十九年(1849)外升为山西归绥道,任正四品的道员(略高于正局长)。道员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是非正式官称,公文直接以区域名为官名,习惯遂成为定制。道员除由知府升补外,也有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而升得的。惠征就是由京察一等的郎中而外升为山西归绥道的。咸丰二年(1852)二月,又调任富庶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咸丰三年(1853)三月以逃避太平军的追击而被撤职罢官。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死在江苏镇江,终年四十九岁。
慈禧的祖父名景瑞。嘉庆十八年(1813)升为刑部主事(略高于处长)。道光元年(1821)升任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副局长)。道光十一年(1831)又升为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长)。后曾一度入狱,但很快释放。道光三十年(1850)退休。卒于咸丰六年(1856)至十一年(1861)之间,死时年近八十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