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內容簡介: |
文化批评基于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它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为;它剖析、评价与“共同的善”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观念和群体价值,难免会触及“不方便”的政治敏感议题。1990年代的“文化讨论”撤离了1980年代业已形成的政治敏感议题,丧失了文化批评的公共政治锋芒,变成一种精致而无目的的游戏,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
叩问“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就需要重申文化批评的公民政治作用和坚持知识分子的思想批判传统。这样的文化批评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和宪政民主建设所必不可少的。
|
關於作者: |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
目錄:
|
再版序: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引言:“文化讨论”中国式的文化批评
第一辑 文化批评和公民社会
文化讨论和公民意识
“我们”是谁?——论文化批评中的共同体身份认同问题
第二辑 文化批评和社会伦理建设
学术规范的社会理想——从“新国学”的价值观谈起
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
当今中国文化讨论需要关注的伦理话语
第三辑 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
影视观众理论和大众文化批评
能动观众和大众文化公众空间
当今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
第四辑 文化批评的政治文化关注
重提“政治文化”
“文革”政治文化中的恐惧和暴力
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和“后现代”?——“现代性”在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五辑 第三世界的文化批评
后现代、后殖民批判理论和民主政治
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知识公民政治——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及其文化批评
第三世界批评在当今中国的处境
附录1 公共知识分子:记忆有目的,言说有立场
附录2 中国知识分子可以从德国政治文化学习什么?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 文化批评和公民社会
文化讨论和公民意识
一、作为社会活动和替代话语的文化讨论
对“文化讨论”最常见的误解莫过于把它当作具有固定的、预先存在对象的“学术领域”。但是文化讨论并不是一种“学术领域”,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尽管“文化讨论”从词义上说似乎是“对文化的讨论”,但是文化讨论并不具有一种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呈现为某种客在形态的“对象”。文化讨论的对象,“文化”,是一个含义宽广而不确实的集合体,用雷蒙。威廉斯的话来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艺术和知识过程中得到表达,同样也体现在机构和日常行为中。.从这一定义出发,文化分析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的厘清。”[1]因此,文化研究的对象不仅应包括学术和想像性作品及其与特定社会和传统关系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被纯文化定义所排斥的领域:日常生活方式、生产机制、家庭结构、社会机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包括了文化讨论本身,文化讨论不断地在构成和改变它自己的讨论对象。文化讨论的目的不是构筑关于“文化”这一对象的知识体系,而是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因此,可以说,文化讨论的对象甚至不是“文化”,而是“文化问题”,而这些文化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则首先是由于文化讨论拒绝把它们当作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合理现象。文化讨论在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秩序中看出“问题”,这本身就已经显示了对这一秩序的某种批判态度和某种比这一秩序更好、更道德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