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凌志军经典作品的“典藏本”,设计制作精美考究,可作为粉丝的收藏本
凌志军带病为本书写新序,广大粉丝也可以从新序中看到久未动笔的作者近期的所思所想。
本书十几年前初版销售200万册,引起海内外关注。
凌志军、马立诚均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此次本社再版,系为两位作者的“回家”之作。
|
內容簡介: |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读和人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作出独立、深刻的剖析。
|
關於作者: |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
|
目錄:
|
引 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第一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18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今日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第一次畅所欲言
“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30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领袖”四面楚歌
第七章 呼啦啦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1992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镕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马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槃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 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 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重点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最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
內容試閱:
|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第一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领袖再也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躺在广场中心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形状如同我们国家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颔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不过,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做“旧社会留下来的”,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最后,干脆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117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我们国家最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学无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最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纷纷死去,就剩下这117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