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易经讲堂2-乾、坤、屯阐微

書城自編碼: 16924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黄汉立
國際書號(ISBN): 9787546114569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 2011-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6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理论的意义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0
《 先秦古国志 》
+

NT$ 324
《 《易经》入门 : 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易经》(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易经》) 》
+

NT$ 556
《 易经的智慧·经部(珍藏版,以妙语微言 解圣人之书 ,以大师之悟 启读者之悟) 》
+

NT$ 370
《 易经的智慧 传部 》
+

NT$ 494
《 易经讲堂三·系辞上传发挥(黄汉立多年来更于香港、美国匹兹堡、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多次讲述《易经》) 》
+

NT$ 361
《 易经讲堂1-周易概论 》
編輯推薦:
学习《易经》的基本读物,初学者的入门书籍。
作者于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授课,门生无数。
据作者授课录音整理成书,通俗易懂。
霍英东之子、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推荐。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继其 “易经讲堂①”讲述《易经》概论后,进一步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卦、爻的著作。
书中以传统的“阴阳之学”,及时、位、中、承、乘、比、应等义例,去解释天道、地道、人道种种变化无穷的规律,从而让读者明白所谓“吉凶得失”皆自取,以及进德修业之重要。
關於作者:
黄汉立
1939年生,幼承庭训,研习《易经》《老子》《庄子》《史记》等,又得族叔传授龙门派炼养功诀,幼年已通任督二脉。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在学期间,深得钱宾四、牟润孙、罗慨烈、伍叔傥、柳存仁诸师悉心启迪,于中国文史哲学研究上,
目錄
序一 承先启后的《易经》阐微001
序二 《易经》与教育的变易理论002
序三 我对《乾》、《坤》、《屯》三卦的体会005
自序008
第一章 《周易》导论
何谓《周易》之“周”?003
何谓《周易》之“易”?008
《周易》的体例——六十四卦011
何谓“数字卦”?013
何谓“卦”?017
第二章 《乾卦》阐微(一)——卦辞、爻辞
《乾卦》卦名021
《乾卦》卦辞025
何谓“爻”?028
“爻位”三大原则031
《乾卦》之“初九”爻辞033
象辞与占辞034
《乾卦》之“九二”爻辞038
“应”的规则042
《乾卦》之“九三”爻辞044
《乾卦》之“九四”爻辞048
《易经》的基本精神050
《乾卦》之“九五”爻辞053
《乾卦》之“上九”爻辞056
《乾卦》六爻全变058
《乾卦》爻辞总结063
第三章 《乾卦》阐微(二)——《彖传》、《大象传》、《小象传》
《彖传》的“爻位说”069
《彖传》对《乾卦》的诠释071
《大象传》对《乾卦》卦辞的诠释082
《小象传》对《乾卦》爻辞的诠释084
第四章 《乾卦》阐微(三)——《文言传》
《文言传》对《乾卦》卦辞的诠释091
《文言传》对《乾卦》爻辞的诠释098
“元亨利贞”的引申111
读《易经》的方法116
“阴阳”的引申118
“推天道以明人道”的引申127
“天人合一”的引申132
“时位”与“物极必反”的引申140
第五章 《坤卦》阐微(一)——卦辞、爻辞、《彖传》、
《大象传》、《小象传》
《坤卦》卦名147
《坤卦》卦辞149
《彖传》对《坤卦》的诠释154
《大象传》对《坤卦》卦辞的诠释160
《小象传》对《坤卦》爻辞的诠释164
第六章 《坤卦》阐微(二)——《文言传》
《文言传》对《坤卦》的引申181
“顺”义的引申185
“杜渐防微”与“见微知著”的引申187
“敬义兼修”的引申189
《乾卦》、《坤卦》两卦相反相成191
“阴阳交感”的引申193
守持“中道”的引申196
“卦主”的厘定198
“阴阳合德而生万物”的引申199
“由柔变刚”的引申203
第七章 《屯卦》阐微——卦辞、爻辞、《彖传》、
《大象传》、《小象传》
《屯卦》卦名209
《屯卦》卦辞210
《彖传》对《屯卦》卦辞的诠释212
《大象传》对《屯卦》卦辞的诠释217
《屯卦》的“卦主”220
《小象传》对《屯卦》爻辞的诠释223
《屯卦》的“互体”、“约象”228
与《坤卦》“六三”、“六四”比较244
与《乾卦》“九五”比较247
与《坤卦》“上六”比较252
《屯卦》的“互体”253
《屯卦》各爻与“卦主”的关系255
《屯卦》的引申257
分析六十四卦的步骤与原则259
目录
003
《周易古经》的作者及创作时代
易经讲堂②·乾、坤、屯三卦阐微
001
《乾卦》阐微(一)——卦辞、爻辞
《屯卦》阐微——卦辞、爻辞、
《彖传》、《大象传》、《小象传》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周易》导论
001
《周易古经》的作者及创作时代
何谓《周易》之“周”?
001
何谓《周易》之“易”?
这次课程,是讲解《易经》之《乾》、《坤》和《屯》三卦的原文。我除了会深入地讲解《易经》原文表面的意思外,还会讲出文字背后比较深层的意义,更进一步引申《易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伟大古书之一的原因。《易经》之伟大,在于其理论的引申、发展,这是二千多年来无数研究《易经》的学者,在《易经》原来的意思上深入挖掘、再扩展发挥的努力成果。
这本书叫《周易》,“周”和“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周”字。这个“周”字,传统上有两个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解释。第一个解释来自东汉末年伟大的经学家郑康成(即郑玄),他说“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意思是《易经》所蕴含的内容、道理、规律,能笼罩、包围、解释、应用于一切事物。第二个解释来自唐朝初年经学大师孔颖达,他认为“周”只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周”即是周朝,这本书只不过是周朝时候的《易经》。
两个解释究竟哪一个对呢?首先,我们要体会郑玄为什么会提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这个解释。他这个解释的背后,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根据。第一个是古代所谓的《易》,至少分为三个不同的重要系统,这三个系统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什么是《连山易》呢?“连”指“连接”,“山”是山冈;山和山连接,便称为“连山”。这是什么意思呢?《易经》中有个卦叫《艮卦》,《艮卦》就是山的象征;我们知道一个卦基本上是三画卦,重叠后便成了六画卦,这就是我们常识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因此,如果论及“山”卦,便是重叠象征山的三画卦,成了两个象征山组合的六画卦《艮卦》,这就是“连山”的意思。至于所谓《连山易》,是指在这个《易》的系统中,用这两个象征山的《艮卦》作为第一卦。在人类的心目中,开始往往是最基础的,亦是最受重视的。
为何用这个《艮卦》作为开始呢?这是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居住在山冈上的生活现象。人们居住在山冈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容易防御其他人的侵扰。因此在还没有发明城池之前,古人要住在山上,作为保障自己的措施。配合这一种远古的文化,凡是居住在山上的人,往往称为某某氏,这个“氏”字原本的意思便是“山”。所以黄帝便称为轩辕氏,其他的还有陶唐氏等等,古代历史中存有大量的例子。这亦说明了即使真的有《连山易》,它多半是远古时代人类所用的一个《易》的系统。
第二个《易》的系统是《归藏易》。所谓“归藏”,便是回归、收藏的意思。万物先是隐藏于大地,然后显现、生长出来,到最后万物又收藏于大地,甚至我们死后,亦同样埋葬于大地。因此,“归藏易”便跟大地最有关系。在《易》的符号里,《坤卦》象征着大地,《归藏易》就是以《坤卦》为首。大地的引申象征是母性,即是阴性,这便象征了远古的人类首先经历的是母系文化,然后才发展出父系文化。简单而言,这是指远古人类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因为当时还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子女是由母亲所生,由母亲所养育,是故母亲便成了家庭的中心。在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由女性领导和控制,我们因此称之为母系社会。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母系社会可能经历了悠长的十万年岁月。《归藏易》既然是以象征母性的《坤卦》为主,就表示了当时仍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
在古代中国,究竟何时才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呢?学者一般较为中肯而保守的结论是,应在商朝至周朝之间,因为即使是母系社会,母亲亦会将继承权交给长子,长子死后,就将继承权顺延至次子,甚或第三子、第四子,等到最后的一个儿子完全继承后,便从下一代再开始传承下去。各位如对商朝的历史略有认识,便知道当时的继承法是“兄终弟及”,这是母系社会的特色。父系社会便不一样,它的继承方法是由父传子,再由子传孙,而这种传承制度是到周朝才确立的。因此《归藏易》可说早到十万年前便出现,但亦可说它是在远古“山头主义”(即《连山易》)慢慢过渡到母系社会的最后时期才出现,所以便有说法指《连山易》可能在夏朝或更早以前便出现,而《归藏易》应该一直沿用到商朝。孔子亦提及商朝是“坤乾”——《坤卦》先于《乾卦》;然而《周易》是以《乾卦》为首,《乾卦》是天、是父,可见周朝的社会制度已由母系转变为父系。当古人发现到天有各种永恒不变的规律,便认为我们人类的社会、国家制度同样应该有一个非常严谨、有条理的组织。天高在上,所以是尊贵的;地卑在下,所以是卑贱的。因此,体会了天地的道理,便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大小、尊卑、贵贱等等的分别,所以周朝订定礼制,是根据天的理论、天的规律来建立人的规律,两者是有关联的。
上述所说的三种《易》,《连山易》是以两个连续的《艮卦》为首;《归藏易》是以两个连续的《坤卦》为首,可见这两种《易》的名称本身都是有意义的。《周易》的“周”字如果照此类推,也应该有意义,不应只视为朝代的名称而已。“周”字作为动词,或形容词,指代表天的“周”,它循环无息、包罗一切,所以郑玄才说“易道周普”。意即“周”是形容天体的运行,一周复一周;而“普”是形容万物都在天的笼罩之下,包罗了天地万物。既然任何事物都在天的包围里,难道不是“无所不备”吗?这是第一个理论根据。
第二个说法是,《周易》所叙述的事,虽然是以人类生活为重点,但实际上其背后理论是以整个天地的自然规律作为根据,通过天地的循环变化,一次又一次重复,于是便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目前如此,根据事情不断重复的规律和理论,我们岂不是便可以知道事情未来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有如是因,便有如此果”。预测未来岂不是非常容易?正好比你看见春天的温暖,就知道将来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到了黑夜最黑暗、或最悲惨的时候,就知道光明不久便会出现。这不是预测未来吗?《周易》讲的是依循天地自然的规律,而天地自然的规律便是“周”,“周”的意思就是循环、重复。这样说《周易》的“周”字,如果解作宇宙的事物变化周而复始,那么这个书名岂不是非常合理?基于上述理由,所以这个说法在唐朝之前,普遍为人所接受,认为是对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一想,照这解释说《周易》是包罗万事万物的一本书,是不是有点夸张?另外,《周易》最初的功用只不过是用于占筮,《周易》的卦、爻辞合计只不过五千字,涉及的内容少得可怜,怎能够说是包罗天地的万事万物呢?因此,一本不可能包罗天地万事万物的书,竟然夸说包罗了一切,是不是太过分了?须知将《周易》提升为包罗万事万物的一本书,这说法源自战国。当时儒家的后学综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的学说,用它们来解释原来的《周易古经》。从原本记录有关占筮等的低级内容,将其背后暗中蕴含的高级意义尽量发挥,他们的解释,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十翼》,或称为《易传》。《易传》是以天道自然规律来说明《周易》背后高深的道理的,所以我们须先了解《周易》表面只是一本占筮的书,但其内里却蕴含着无限高深的哲学道理。《十翼》不注重理会占筮的内容,而集中解释其哲学,用天道来推论人事,这个说法便促成了《周易》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背景,就知道郑玄所说“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这个解释是后来《周易》经过提升扩充才有的意义;而唐初的孔颖达等就老老实实地说出了原来《周易》中的“周”字,只不过是指周朝的《易》,与以前的《连山易》、《归藏易》并不相同。因为孔颖达等所修订的《周易正义》是由官方编定的权威注释本,而这本书亦写得很好,成为当时、后世,甚至我们今天必须参考的有限几本《周易》权威注解之一,所以“周”是周朝之名的说法,便成为唐朝以后直到今天,由学者乃至一般人都承认的说法。概括地说,孔颖达的说法是原意,而郑玄“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说法是《周易》的引申意义,而它亦确切地说出《周易》后来发展的内容意义。
《周易》中的“易”字,古今解释众说纷纭。简单而言,取其要者,例如可从中国文字学中的象形文字来体会。第一个说法来自一些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它像两个盛水的容器,形态像将水从一个容器倾进另一容器里。今天的学者便说,这是代表水所处的位置改变了,所以“易”有改变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易”字的上半部代表太阳,下半部则是太阳的阴影。太阳是光明,是“阳”;而阴影是黑暗,是“阴”。这岂不是《周易》中阴阳理论的最早来源?于是“易”便包含了阳光与阴影,光明和黑暗,亦即“阴阳”,这是新派的说法。一般旧派的说法则认为这个“易”字其实只不过是像小虫之形。这小虫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蜥蜴、守宫、变色龙等。这种小动物的头部和身体的颜色经常变动,这种变动便象征了变化不息,于是这个象征蜥蜴、守宫等的象形字,由具体的小动物便引申为事物的变化不休,这个“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这个说法,在这二千年都受到普遍的认同,而它所说的象形亦十分酷似,如果我们将“易”字写成小篆,再将它横写,加以想像就知道“易”确是一只小虫的形象,所以这个说法较为合理。
“易”字是蜥蜴等的象形字,这应该是原来的意思。随着《周易》意义的发展,它主要指天地自然的规律。当我们谈到天地自然的规律,具体一点来说,地球上本来是没有光明和黑暗的,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才出现了光明和黑暗。本来地球上没有所谓温度的变化,是因为太阳的远近,才形成了我们一年四季温暖、炎热、清凉、寒冷的变化。这些寒温的变化,久而久之,令到地球上的生物要适应温度的改变,慢慢便形成了春天万物开始生长,夏天长大,秋天成熟,冬天收藏,待到明年春天又再次复苏生长的规律。换言之,这种规律亦即是说,大地上,尤其是植物,本来是没有生长的期限的,因为受到太阳远近的影响,形成了地球上整个生物群的变化生息规律,再由此引申到世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所造成。于是当我们谈到后来发展的《周易》,扩充了它的意义,便自然会得出“日月为易”的说法;然后不只在理论上,甚至在文字学上,都勉强将“易”字,解析为上半部是“日”字,下半部是“月”字,“日”、“月”两字合起来才是“易”字,说它象征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和万事万物变化之道。这“日月为易”的说法,虽然在文字学上没有根据,但是随着《周易》内容的扩阔,这种说法就成了我们今天认可为《周易》内容的说法之一。
另外,第三个对“易”字的解释说起来很朴实,那就是“易”字原本只是古代预测未来的占卜术名词,类似后世的“子平术”、“紫微斗数”、“手相”或“面相”之术等。我们有了这个占算学的名词以后,凡是懂得这门学问、在朝廷上执掌这类官职的人,都可以称为“易”,这是一个很原始、很合理的解释。“易”本身是占筮术之名,后来引申为官名,而这个官名或占筮术背后的意思便是变化(事物由现在变化到将来,便是预测未来之学)。
几十年前,台湾有一位叫黄振华的学者从“日月为易”得到灵感,再进一步大胆推测,说这个“易”字上半部是“日”,下半部则是指太阳出了云层而上升,所以太阳由地平线升起,一直向前运行的过程便称为“易”,提出“日出为易”之说。虽然这个说法只不过是“日月为易”的引申,但因为比较新奇,最近台湾、甚至大陆有很多学者都表示赞同。对于这个说法,我们提出只是备为一说而已。最关键的是,上述这三种说法,有的是原本的意思,有的是后来扩展了《周易》的意思而作出的解释。
我们明白了“周”和“易”这两个字的意思后,可简单地作个概括:《周易》是周朝的《易书》,古代《易书》有很多种,最有名的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二千多年来研习的是周朝的《周易》。《周易》的主要内容讲变化之道。什么是变化之道呢?即是事物由现在变化到未来之学;我们想知道由现在到未来的变化,亦即是预测未来。
《周易》这本书的体例,在形式上和地球上其他书籍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易经》是用“卦”来作为篇章单位的,《易经》“六十四卦”,亦即是《易经》分为六十四篇或章,这与其他书本的编排并不相同;第二,《易经》是以抽象符号排列在先,这个抽象符号我们称为“卦画”或“卦象”;接着是“卦名”,例如《乾》;然后是“卦辞”,例如“元亨利贞”;之后是“爻题”或称“爻名”,例如“初九”、“九二”、“九三”等;之后便是“爻辞”,例如“初九”所说的“潜龙勿用”,可见其内容和编排,都是与其他书籍不同的。另外,令我们叹服的是,三千年前的作者竟然可以有这样严谨的编写态度,《易经》的每一卦都按“卦象”、“卦名”、“卦辞”、“爻题”和“爻辞”的次序,依次写成,条理分明。因此,我们若要了解《周易》,就需要按照上面所说的编排次序逐一分析、学习。
现在我们顺着《周易》的编排次序解说。《周易》一开始便可看到《乾卦》的卦画符号,它是由六条横向直线组成,接着的《坤卦》则由六条横向中断的短线组成。表面上,我们见到每一个卦都是由六个符号(线)所组成。如细心分析,就知道那些组成符号(线)只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条横向直线“—”;另一类则是两条横向短线“--”。所有的卦画都是由这两类符号构成的。所以我们研究卦画,就要从最简单,亦是最基本的这两类符号着手。
古代的说法认为“—”是“一”字的抽象化,“—”象征数字中的“奇数”;所谓“奇数”即是一、三、五、七、九,而“奇数”亦称为“阳数”。由“—”象征奇数的抽象化,再进一步,“—”就成为“阳”的抽象符号。“--”是“八”或“二”字的抽象化,“二”或“八”则象征“偶数”,即二、四、六、八、十,亦可称为“阴数”。同理,“--”就成为“阴”的抽象符号。由此我们便知道“—”的符号是刚、是阳、是奇,而“--”的符号是柔、是阴、是偶。整部《易经》就是由这两个最基本的符号组成,这两个符号分别称为“阳爻”和“阴爻”。这个说法两千年来广为人们所接受,甚至认为这些符号是由远古时代的伏羲发展出来,因此便说卦画符号是由伏羲所创。
到了二十世纪,中国学者普遍疑古,并不同意伏羲创立“八卦”的说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国内大量古代文物出土,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是首先发现了周朝初年有“数字卦”,其后再发现商朝的甲骨文亦有“数字卦”的记录,甚至更进一步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已有这些“数字卦”。
什么是“数字卦”呢?那就是用六个数字组成的卦,它最常运用的数字有一、五、六、七、八,偶尔亦会用到九。这些数字或横排或直排,甚至在四千多年前的“数字卦”,已是如此。当考古学家再次研究《周易》之《系辞上传》有关占筮“大衍之数五十”的那段文字之后,发觉原来《周易》求出这些符号的方法是利用五十根蓍草重复运算,最后得出可能是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这四个数的任何一个,为了要使得到的数据小于十,再将这四个数除以四:三十六除四得九、三十二除四得八、二十八除四得七、二十四除四得六;因此便得到六、七、八、九这四个数据。这些数据便是每一爻原来的数码,然后再将数码易码为卦画符号。
《易经》的卦爻最远古的来源可能是“数字卦”,几经演变而成的。“数字卦”有五、六个不同的数字;而根据有限的统计数据,越后期的“数字卦”所用的数字越少,最后减少到“-”和“■”两种。“■”这个符号是“八”字的古文写法,然后再由“■”演变为“--”的卦爻符号。《易经》的“—”和“--”的卦爻符号,源自古人将一至十之间的数据加以简化归纳的结果。古人将属于奇数的一、三、五、七、九归于“一”,而偶数的二、四、六、八、十归于“八”。但是具体的数字“一”和“八”并不能代表万事万物,于是便将这些具体观念逐渐抽象化。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不停地变化,每一次改变都代表了人类聪明智慧的提升。古人将众多数目字简化为奇偶两类,再由奇偶的观念引申,抽象化为阴阳。凡是属于阳性的便用“—”代表,凡是属于阴性的便用“--”来代表;于是《易经》的卦画符号便由实质的数目字,逐步抽象化,最后成为两个抽象符号,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阳爻和阴爻。当中经历了一个悠长的发展阶段,这过程可能由远古一直发展到周朝初年才慢慢完成。
那么究竟这两个抽象的符号在何时出现呢?民国时期的疑古派学者,由于现存的先秦史籍中并没有发现这些符号的记载,便说先秦时还未有卦画符号。我们知道有两本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权威著作,一本是《左传》,另一本是《国语》。这两本书合计有二十二次记录了运用《易经》占筮的历史事件。在这些例子中,当说到卦爻时,例如当《乾卦》的第一爻由阳变阴成为《姤卦》后,便以“乾之姤”来称呼《乾卦》的第一爻,等等,当时并没有用到卦爻符号,或书简上并没有明文记载,但如果说《左传》、《国语》没有记载便代表没有,我们只要以常识来想一想,便知道那是不合理的。
虽然《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这些卦爻符号,但我们如能以一个较科学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只可以说当时或许有,或许没有,我们应采取保留的态度。幸好现代考古出土的文物,逐一将疑古派学者的说法打倒。近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古地出土了一批竹简,一般称为“楚简”,当中便有运用卦爻符号的记载,而时期比“楚简”稍后,如马王堆的帛书《易经》亦有。由于属于战国时期的“楚简”与周朝初年,至少与春秋时期并非相距太远,所以春秋时期已有卦爻符号应该是可能的。此外“楚简”是钞本,而非原本,那么在“楚简”钞成之前,就一定已经有卦爻符号的存在;至于这种符号的确实出现时间则不得而知了,但至少比疑古派学者所怀疑的时期更早才合理。
由卦画符号组成卦之后,按照传统说法,三画是一个基本的卦,六画才是一个真正的卦,所以我们称三画的卦为“经卦”,“经”是原始的意思,后来较勉强的说法便称之为“单卦”或“三画卦”;而我们称六画的卦为“别卦”,“别”是分别、衍生,有别出的意思,因此“别卦”并非是最原始的,而是由原始引申,由简单变为复杂,它是由三画卦重叠所组成的六画卦,正规的名称是“别卦”,或可称为“重卦”。凡是我们提到“六十四卦”时,便是指“别卦”,即六画卦,而当我们提到“八卦”时,就是指“经卦”,即是三画卦。我们从古到今都认为先有“经卦”,然后才有“别卦”,先有“单卦”,后有“重卦”,这是无庸置疑的。
但是,由于四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出土的“数字卦”是六画卦,反而考古上发现的三画卦则较罕见,另外只有少数的四画卦。因此一些疑古学者便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认为先有六画卦,而六画卦并不是由三画卦重叠而来的。
但如果我们以较科学的态度来思考,六画卦只是阴阳爻两种不同的符号,结果才能够得出“六十四卦”,这是合乎数学排列组合的。首先,一爻可分阴或阳,即是二;如我们以三画卦为基础,二的三次方是八,亦即是“八卦”;而六画卦共有六爻,二的六次方,便是不多不少的六十四卦。但如果我们以“数字卦”来排列,由于数目字有五六个,便得出更多的“重卦”,没有可能得出六十四重卦!所以从人类知识发展及排列理论来说,由单卦得出“六十四卦”,则更见合理可信。至于说四千年前只有六画卦,而没有三画卦,何不从另一观点想想比四千年更古老的时代可能已有了三画卦呢?
今天我们接受了西方突飞猛进的科学,同时亦接受了西方认为人类的知识在科学时期才开始进步;而在未有科学之前,人类文化是落后的这种观念。因此,西方人远远低估了远古的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我们,也低估了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地球上众多远古文物的出土,足以证明五千年前的人类其实已经有高度的文明智慧,比我们所想像的文化水平更高,例如今天我们用得最多的铝,科学家说这是一、二百年前才被发现,但考古文物证明汉朝时已有铝的出现。因为西方没有详尽历史的记载,才看轻了古文明,而中国很早已有历史的记载,只是记录远古时期的史籍阙如而已。我们不应低估远古人类的智慧,所以我们仍然是“顽固守旧”的,认为先有三画卦──“单卦”,然后才发展为六画卦──“重卦”。其实,用三画作为一个卦已显示出古人高度的聪明智慧。
我们一直说的“卦”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卦”字的解释,古代最流行的说法是根据汉朝的《纬书》上所说:“卦,卦也。”第二个“卦”字即是今天的“挂”字,意思是悬挂一些物象让别人看到。如果物件摆放地上,则无人可见,但如果将物件悬挂起来,则大家都能清楚看到。背后所引申的想法是人类未来命运的好坏,正好比放在地上的物件,是看不到的,但通过人为的作用,利用“卦”来将物件挂在高处,便能让人看得清楚,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再进一步引申来说,什么是“卦”呢?那就是能清楚告诉你未来祸福吉凶的东西。
我们读中国古书,一定要用一些联想去体会,但太多的联想又会成了牵强附会。我们既要联想,又不能够不着边际。一直以来,上述的解释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但到了清朝,学者所说“卦”能预测吉凶的引申义虽然没有错,但对“卦”字的基本义则有新说。“卦”字以“卜”为偏旁,是与占卜有关的;而另一边则是由两个“土”字所组成的“圭”字。这个“卦”字如何与泥土有关呢?清朝易学的著名学者张惠言细心考察了有关的古书,发现最原始的占筮法是这样的:人拿着木棒,每求得一爻,便马上在地上划一画,将求得的六爻符号划在地上,结果便得出了一个卦。这个解释一方面说出了古时人们如何求卦,另一方面则说出了“卦”字的原本意思;而引申义所说的预测吉凶则是“卦”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六十四卦”中的《乾卦》(要注意:它上、下卦的排列次序应是“乾下乾上”,不能先上后下),即是在这个六画卦中,下面的是三画卦的《乾卦》,上面的亦是三画卦的《乾卦》。“乾下乾上”这类文字并非是《易经》的原文,可能是汉朝,或汉朝以后的人加上去的。《易经》在传钞时,最容易出错的便是卦画符号,而有了那些“某下某上”的文字,便能据此加以校正,使人更清楚易明。
接着我们便看到“乾”这个《乾卦》的卦名,究竟传统的《易经》原本有没有卦名呢?我们传统上都相信有卦名,但民国一些疑古学者例如高亨则认为最初是没有卦名的,卦名要到很后期才出现。其实我们刚谈到的《左传》、《国语》这两本史书中有关《易经》的文字,便已记载了卦名。要知道春秋时期由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其后的二百四十二年便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末年,距周朝初年亦只不过是六百多年,而《左传》、《国语》已有卦名的记载,那么卦名的出现至少距今二千六百年或二千七百年前,与周朝初年(距今三千至三千一百年)相差有限。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文化有时需要十年,或一百年,甚至二百年才能传播开去,原因在于当时交通困难,人的旅行往来亦属少数,因此文化的传播并不迅速、广泛,正如美洲古代只有玛雅文化,而一直没有发展出其他文化,原因亦在于此。由此可见,古时人类的文明发展并不如现今般迅速传播,而是有一个悠长的过程。《左传》、《国语》上的记录也应如此,可能那些资料亦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流传;此外,作出记录的时间,并不等如创造、出现的时间,所以卦名的产生应更早。
至于“卦名”与卦的内容,我们普遍认为是息息相关的。卦画符号与“卦名”也是息息相关的,这是传统两千年来公认的说法,但梁启超的得意弟子高亨教授,则认为“卦名”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卦名和卦中的内容也不一定相符合。而北京大学的易学大师朱伯昆教授亦接受了他的说法,在其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易学哲学史》中,有大量的引申发挥。这种说法个人并不接受,如果我们细心地去看,便会发现《易经》的卦画、卦名和卦辞之间是有关系的,至少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便认为有关系。因此高亨教授的说法虽然新奇,但我们并不需要理会。传统卦的名称与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说法,仍是较合理的。
那么《乾卦》的卦名是什么意思呢?“乾”字在中国文字中出现的时期较迟,根据专门解释中国文字原来意义的字书──东汉许慎撰写于公元一百年左右的《说文解字》:“乾”字的意思是由下向上产生的,这是说太阳慢慢上升,令大地光明到极点的意思。右面的符号“乞”是象征着植物和气的上升;而左面的符号,下面和上面的“十”都象征小草,因为是小草,所以阳光能够透入,亦因此两个“十”字之间有个“日”字,整个符号便象征了太阳刚刚从大地草堆中升起。要注意的是,日处于丛草之间是指黑暗,这就是“莫”字,亦即是“暮”的古字;而日在小草之中,则代表光明的开始。由以上可知“乾”代表太阳,而古人视太阳为天,抽象的是天,具体的是太阳,所以《乾卦》本身的意义是太阳,象征天。我们在前面曾说到日月的运行带来地球上万物的变化,所谓“日月为易”,而《乾卦》便是日光,引申为太阳,也就变成是天的意思。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对于研究《易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帛书是公元一九七三年出土的,在帛书《易经》中,《乾》写作《键》,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见的《乾卦》。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抄写工作颇为差劣、不负责任,在抄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同音假借字,因此和我们今本的《易经》文字用本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这个“键”和“健”字音相同,部首外的字形亦相同,所以勉强来说两个字的意思相通,《键卦》亦即是《健卦》。这岂不是与我们现在所称的《乾卦》文字不同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之间有不同意见,有一派学者认为这个卦的卦名应该是《健卦》,我们说是《乾卦》是有问题的,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我们称这个卦为《乾卦》更适合。虽然《健卦》和《乾卦》表面上文字不同,但实际的内容和引申意义是相差无几的,为什么呢?《乾卦》说是日出,是太阳一天又一天的运行,永无止息,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它的性质是“健”到极点。只有“健”到极点,才能不疲倦,能永无停止地运行。因此《乾卦》的象征是天。但如果说到其背后的性质,则是说它如天的运行般“健”到极点。因此《健卦》和《乾卦》虽然文字不同,但内含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仍然认为沿用今天《乾卦》的卦名是更恰当的。《乾卦》取象于“天”,即是说它的形体是天,而形体蕴含的特质──或古时称之为卦德(性情或性质)则是“健”。
《乾卦》是由两组符号组成,下面的称为“下卦”、“内卦”或“贞卦”;上面的称为“上卦”、“外卦”或“悔卦”,两者都是《乾卦》。《易经》是由下向上发展的,下面的一天完成了,接着是上面的另一天,一天复一天,亦即是一日如此,日日如此,这便蕴含了永恒无息的意思,也是象征了我们眼中的天,在古人眼中是日日旋转不休的,因此用了这两组象征符号。天而又天,日而又日,已经明确而形象地说出了《乾卦》是象征天的运行。请注意:卦爻是由下向上发展的,这和我们由上向下看的习惯不同,这是《易经》中重要的观念。
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乾卦》的卦辞。卦辞有长有短,一般来说都很短。“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按新派易学家,如高亨教授等等,则认为“元”是大的意思;“亨”是古代一种隆重祭祀仪式的名称,因此“元亨”即是国家所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利”即是有利;“贞”字的意思,商朝甲骨文在说到占筮的时候便用了这个“贞”字,甲骨文中的“贞”字,多数是卜问的意思,即是向神明请问有关事情未来发展的祸福吉凶,这便是“贞”。“利贞”的意思是,如果要占问这件事情,便非常有利。至于“元亨利贞”四个字合起来的意思便是说当国家举行隆重的祭祀“亨”的时候,问神明是否适合,神明的回复是举行“亨”的祭祀十分适合。古代国家最重要有两件事情,一是祭祀,二是征伐,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所以古时的占筮大多是卜问要用何种祭品,或是何时祭祀才有利等。至于征伐,是否应该征伐,何时征伐等更是关键的问题。《左传》中便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征伐,所以《易经》中卜问祭祀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这个《乾卦》是关于祭祀,而占筮得到《乾卦》则表示非常有利于举行祭祀,那么在爻辞中亦应谈及祭祀有关的事情才合理,不应完全跟祭祀无关,但《乾卦》的六条爻辞与祭祀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两回事。难道是古人的疏忽,把两件无关的事情合在一起吗?其实,以为“元亨利贞”是指有利祭祀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易经》卦辞中多次提到“元亨”,却鲜有在爻辞中反映祭祀的内容。所以高亨教授的说法在文字学上纵然是对的,但用于《易经》又是否一定对呢?
人类运用文字十分巧妙,有时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解释上,一定要有相关的文献互证,否则按照文字本身的意义解释,很多情况下会错误的。例如香港俗语“磅水”一辞,三千年后按照文字意义解释,准确吗?回到正题,在这二千多年来,对于“元亨利贞”的传统解释是:“元”是大;“亨”则是畅通顺利,即是亨通;“利”是有利;“贞”是正而固,“正”指守持正道,“固”是坚持,要长期守正道,才能有利。所以占卜得到《乾卦》,虽然有大亨通、大顺利的意思,但先决条件是要守正道,并长期坚持以守正道方法去做那件事的人,才能大亨通。如果所做的事不正,或不能恒久坚持正道,那么虽占得《乾卦》,到最后却会有不吉的结果。所以“利贞”是指守持正道才能有利,这并非是无条件的。
《易经》的判断辞都是有先决条件的,要看清楚前后的关键文字,不能大意,不要只看到“吉”便高兴,看见“凶”便愁苦,要先知道导致吉凶的先决条件,那才是关键的。“元亨利贞”中的“贞”──“正而固”就是先决条件,有何根据呢?根据便在于“贞”字的古字是“鼎”。“鼎”是由三足支撑的,非常稳固,所以“鼎”便有“正”、“定”的意思。“鼎”最初是煮食用的器具,后来便成了得国的神圣权威象征,乃“国之重器”,所以一定要稳定、坚固,而古时得国或封侯时,便都要铸造一个“鼎”,作为传国的宝器;到了后来“问鼎”一词,背后便有了篡位僭越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从文字学来说,“贞”(即“鼎”)有稳定、坚固的意思,亦即是贞释为“正而固”,是有道理的。北京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就把《易经》中的“贞”字都解作“正而固”,同样说得头头是道,意义完满,因此传统的解释未必错。“元亨利贞”,这句《乾卦》的卦辞最初的意思便是大通、大吉、大利,但要时常提醒自己好好地坚守正道,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原则上求得这个卦是非常好的,“元亨利贞”就是它的卦辞。
卦辞的作用在哪里呢?卦辞的主要作用便是将整个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性质,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并不在细节上下功夫,而是在宏观大体上作说明,将整个卦的精神和最主要的原则说给我们知道,用这个原则来体会整个卦的情况。
也许我们可从后世的想法来解释,所谓“卦”至少是说明了事情的各种状况。假使这个卦是说婚姻的,那么卦辞便是循婚姻这个框架大致地解释这个卦的基本精神,具体的细节则通过六个爻辞来阐述。这六个爻辞可能说出了婚姻的六种情况,例如有些人为追求长期饭票而结婚,有些人为得玩伴而结婚,有些人是为了有共同理想而结婚,如此这般,那么婚姻便可被分为不同的类别,或者是对配偶有不同的选择,由此会带来不同的好或者坏的后果。又或许说,一个卦中的六个爻辞都是在说同一件事情,只不过是指出那件事情在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在不同的阶段相对地趋吉避凶呢?在爻辞中便会有显示。《易经》的爻辞是透过它所揭示的人生经验来为占者预示未来的吉凶,这并非神明的显灵,而是人类宝贵生活经验的累积,再根据统计学的结果,显示出人生的规律。
总括来说,一个卦的卦辞是宏观概括地将整个卦的精神特质说出来,细节则不详细的说明。如《乾卦》的“元亨利贞”只是说占到这个卦就很吉利,究竟如何吉利?怎样做才吉利?吉利到哪一种程度呢?这些细节便要看爻辞的说明,爻辞才能具体说出情况。《易经》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是,一个卦代表一个时代,而六爻则代表这个时代的六个不同阶段。譬如说一个卦代表一个人的一生,而六爻则代表这人一生的六个成长阶段,如婴儿期、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等。
接着,我们来谈谈“爻”。以《乾卦》为例,《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最下的一爻是第一爻,而最上的一爻则是最后一爻。从下向上数起,六爻的名称(亦称“爻题”)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而由六个“阴爻”组成的《坤卦》,爻的名称由下至上便是“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为什么呢?前面曾说过占筮用四十九根蓍草来推算,以四来除,最后得出的是六、七、八、九这四个数据,这些数据可分为奇、偶两组。奇数是七和九,在奇数里,阳数(即奇数)是继续发展的,因此七和九同中有异,七继续发展便成了九,由七到九的变化不大,因两者同是阳,但九是阳的极限,而《易经》的道理是“物极必反”,任何物件发展至极限便产生相反的效果,九再发展便由阳变阴,当中的变化就很巨大了,于是九比七更能明确清楚地说出事物的改变。至于偶数中的六和八,偶数是阴数,根据冷缩热胀的道理,阳是热胀,那么阴便是冷缩,因此八的收缩便成了六,六便成了阴的极限。照理说阴的极限再发展便成了阳,由阴变阳,当中的转变也是巨大而清楚可见的。所以《易经》用的是“变数”,即九和六;而非“不变数”,即变化不大的七和八,因此阳爻叫做“九”,阴爻叫做“六”。
在“爻题”中,《乾卦》的第一个阳爻称为“初九”。“初”是开始,开始即是代表时间的开始,所以第一爻用“初”字便说明了卦爻表示了时间性,由下而上,时间递进,不断发展,到了最后便应该是“终”。但六爻中最后一爻称“上九”,而不是“终九”,如果用的是“上”字,便与“下”相对,是指空间的上下高低。这里便说明了古人用精简的文字,以“互文”见义,因为“初”象征卦爻与时间有关,而“上”则象征了卦爻不单与时间有关,甚至与空间有关,因此每一爻同时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两重意义;更重要的是,卦爻只是预先的假设,人介入了,进入某个时空位置,才会显示出人所起的作用。
中国传统认为,天的转动,带来时间的改变,因此天很容易便与时间联系起来;而地则是广阔无边,这提供了空间的概念,所以地便和空间联系起来。当我们谈到“初”,便和天的规律拉上关系,当我们谈到“上”,便和地的原则有所关联。这便说出了卦爻本身便是时间和空间的混合体,亦可以说它象征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宇宙是由时间、空间和物质所组成,如果单有时间和空间,而没有物质(即人类),宇宙是没有意思的。因此,每一个卦等如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有了人类才有作为。因此一爻在时间、空间背后蕴含的意思是,因为有人才生出变化,没有人就没有变化;因为你占到了这爻才和你有关,否则每一爻都是静止不动,无关乎好坏,这是一种天、地、人合一的观念。
人处身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影响了我们,我们同样影响了宇宙,人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观念在六爻中同样有所发挥,为什么呢?那便是天、地、人的合一。在我们脚下的是地,在我们头上的是天,居中的是人,这便更具体地说出了卦爻的意义,任何一卦都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混合而发展的结果。“初”、“二”两爻是地;“三”、“四”两爻是人;“五”、“上”两爻是天。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象征地的两爻中,“初”是指地底,是人不能察见的,“二”是地面,是人所能观察得到的,因此第二爻便称为“地位”。第三、四爻代表人,第三爻人是贴近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