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人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案例,走进新中国前三十年现场,探问当代文学史真相。
寂寞茅盾
晚近二三十年,茅盾从泰斗、大师,急遽跌落为被人轻慢的对象。生前名动天下,身后文名寂寞,这巨大反差的存在,乃不争之事实。进而观察,他的一生竟然充满了不如意,说来难以置信一二十世纪中国的长篇小说巨匠茅盾,未尽其才。
路翎底气质
我们必须在谈论路翎时提到凡?高、茫茫人海中,这两个背影是相似的——那不仅由于他们离开时的样子,更由于他们的经历、精神气质和艺术面貌。
少年维特,长眠人寨
他用自己犹如冰炭的人生轨迹,提出了二十世纪的“郭沫若难题”。一个具有成为“文艺复兴百科全书式人物”最佳潜质的人,最后那样谢幕了。这让人意识到,中国的现代转型虽然已历百年,现代器物、现代景观也灿然可观,但在文化上、精神上,离“现代”仿佛还在路上。
反复——舒芜的路
看他走过的曲折道路,看他如何为激情支配、未经理性澄清即着手似是而非的思想活动,最后又看到他一旦面对巨大现实权威,忧祸惧难,矫志伪心,金蝉脱壳……这好像是个人品格问题,但在深处,关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探究。
|
內容簡介: |
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学,应重视“物的结构与属性”。文学紧紧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个人微不足道,写什么和怎样写是规定动作,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大事,川青几乎皆非偶然、孤立,牵一发动全局,有复杂深刻的背景。戈德曼所谓“当今世界好似一架拥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现代机器”,非常适合描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学。
|
目錄:
|
写在前面
第一编 人
寂寞茅盾
路翎底气质
少年维特,长眠大寨
反复——舒芜的路
第二编 事
一篇作品和一个人的命运
屈服——陈企霞事件始末
“从神童作家到右派分子”
谜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前前后后
胡风案中人与事
悲惨的信
第三编 史
周恩来时间——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文艺斗争
改良的破碎
“文艺革命”述略
独一无二的剧本——《海瑞罢官》之完整上演
寻根“样板戏”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编 人
寂寞茅盾
闭门不出
茅盾之子韦韬说:“‘文革’以来,爸爸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韦韬、陈小曼《父亲茅盾的晚年》。起码到一九七四年九月上面来人通知他已被选为四届人大代表的消息为止,他是处在这种状态。
一九六四春夏之交,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做出两个批示。年底,茅盾被免去文化部部长,改任政协副主席。不久,开始就“中间人物论”批判邵荃麟、就电影《林家铺子》批判夏衍。矛头虽未对准茅盾,可他皆不脱干系。夫人孔德浊颇忧“大祸要临头了”,茅盾答以两句,一是让夫人不要“乱说”,二是他自己“还要观察”。
谨言慎行,静观其变。这两条对策,反映着他的性格。
“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派来抄过两次家,这是茅盾所遭受过的仅有的直接冲击。之后,没有再受打扰,据说周总理指示保护他;然而,并没有人前来正式地告知这一点。“文革”中许多事来无踪、去无影,人们不明所以,却没法搞清楚。茅盾的“受保护”如此,“靠边站”也如此。他从未被宣布已经“靠边站”,而是不知不觉中发现,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参考资料》停送,警卫员撤回,配车取消余连祥《逃墨馆主——茅盾传》,并失去听文件传达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