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汲取中外教育实践之精华,汇集当今杰出父母经典案例,由著名教育专家、《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教授等本士专家执笔,共同助您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出最好的孩子。
|
內容簡介: |
本丛书是一套汇集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的丛书,精选数十位对当今中国父母极富指导意义的教育个案。并配以对中国家庭极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汇集在这里的数十个中外家庭虽属不同阶层,但他们都善学知教。因此在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成绩”“好人格”等方面都有许多难得的心得体会和做法。其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相信会给我们的父母以极大的启发。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认为孩子的“素质”。更多地是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优秀父母的成功经验,是当前中国家庭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读本,值得每一所家长学校、每一个政府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向其家长推荐。并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东华,男,1963年6月生,安徽芜湖人。《发现母亲文库》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75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宇),19
|
目錄:
|
总序·向杰出父母们学习
才艺儿童:中国第一快乐琴童的成长秘密
01.精神财富是贫寒家庭向上的力量
02真正的知识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03.在家里给弟弟妹妹做“教育部长”
04.我的短暂而愉快的老师生涯
05.慢性子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
06.不要错过训练记忆力的最佳时期
07.边学边玩才能保护孩子的弹琴兴趣
08.起初慎之毫厘,才有后来的稳行千里
09.音乐为女儿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10.要把幸福指数计入孩子的教育成本
11.“缺课学习”锻炼了女儿的自学能力
12.“评人论事”锻炼了女儿的思考能力
13.从“梦想旅行”到事业的方向
14.组织各类活动锻炼了女儿的交往能力
15.“社会责任感”也是培养出来的
16.以民间组织的形式推广母亲教育
17.与家长们一道为孩子们举办各类活动
18.志愿者的奉献与社会各界的帮助
19.母亲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
听障儿童:“赏识教育”第一人周弘的教育心经
01.残酷的诊断书
02.艰难的起步
03.功夫不负有心人
04.专找孩子的优点
05.奇迹的诞生
06.教育的奥秘:坚信孩子“行”
07.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08.需要一种反思
特殊儿童:海伦·凯勒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01.面对一个任性和撒野的孩子
02.残疾孩子有他特殊的性格和心理
03_教育的第一课是让孩子学会“服从”
04.对于特别顽皮的孩子要实行环境隔离
05.海伦渐渐学会了依赖和服从
06.让孩子开窍是教育的一个关键
07.像对耳朵说话那样对着海伦的手说话
08.我是这样教海伦形容词及抽象词语的
09.海伦是怎样学会使用书籍的
10.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11.大量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
12.对终极人生的探求是心灵成长的需要
13.我教海伦语言的一点经验
14.海伦是怎样学会说话的
15.海伦是如何考大学、上大学的
16.我是这样让海伦走上写作之路的
学困儿童:从重度脑瘫到中国杰出学生
01.孩子,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02.因为孩子,家里的关系雪上加霜
03.用录音机教孩子说话
04.整整3年,孩子终于学会了握笔写字
05.从听读开始,教孩子写好作文
06.学会打字,孩子开始体味成功的快乐
07.数学,自己给自己开辅导班
08.轮椅,满载着社会的爱
09.初二,画笔开始了新的人生
10.带着希望,孩子走上了手术台
11.高考,孩子又一次命运冲刺
12.离婚,孩子给了我勇气
13.拿到大红录取通知书
14.陪着孩子上大学
15.让孩子心里充满快乐与爱的光明
16.刻苦读书才是最大的幸福
17.苦未尽甘未来,我们走过的都是风雨路
资优儿童:台湾第一神童的培养手记
竞技儿童:国际象棋第一家族的“犹太家法”
|
內容試閱:
|
才艺儿童:中国第一快乐琴童的成长秘密
精神财富是贫寒家庭向上的力量
人能做到家贫志不短是很可贵的。我爷爷是个木匠,他独自拉扯着6个孩子。家里一度穷得连炕席都没有。孩子们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那是个贫穷的年代,爷爷给乡人做木工活,大多数情况下不心要工钱,只要带着孩子们吃两天饱饭就知足了。他靠手艺养活了孩子们,凭热心也在村子里赢得了好口碑。
我父亲说,那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农闲的晚上,身为长子的他和我爷爷一起在煤油灯下看书。是的,在那种艰苦年代,别说是穷人家,就是有钱人家点煤油灯看书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可见爷爷也是个爱书乐读的人。父亲以后做人的正直、做事的魄力和好口才。都与他当年读过的书有很大关系。
父亲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当时家里太穷了,他考上初中后要住校,却连一双棉鞋都穿不上,那些被褥衣衫就更买不起了,全靠乡邻们拼凑接济,他才拿了被子,没有书包就用毛巾裹着书本进了中学。
毕业后,他投入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18岁就去了外乡。开始每月有了18.50元的生活津贴,但当时家里负担太重了,他就每天三顿只吃馒头蘸酱油,好省下6元钱给弟弟妹妹们买粮食。
可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却被我外婆相中了。她请人说媒,要把我漂亮能干的母亲嫁过去。我父母结婚那一年,我最小的姑姑才4岁。 我是家里的长女。当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是公社干部了。每到一地,父亲不仅要带着他的小家,还带着他弟弟妹妹那个大家一起走。我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感受着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和鼓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