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內容簡介: |
莱文森是立体型的学者,他是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社会批评家,这本书只反映了他的一个侧面,辑录了他30年学术成就的精粹。超前的意识、乐观主义的态度使他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他丰富的学术想象力、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和缜密的研究方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狭隘的学科视野和关怀。《莱文森精粹》和《麦克卢汉精粹》的相继出版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理论研究。
|
關於作者: |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
|
目錄:
|
第1部 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
第1章 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
1.1 技术演化的 第一个阶段:技术作为玩具
1.2 技术演化的 第二个阶段:技术作为现实的镜子
1.3 技术演化的 第三个阶段:技术作为艺术的接生婆
1.4 结语和结论
第2章 《黑道家族》成功的要素:裸露、每周播放三次、不必插播广告
2.1 新瓶旧酒
2.2 八达宾夜总会!裸体
2.3 只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2.4 不必插播广告
2.5 《黑道家族》是走向网络广播的序幕
第3章 名人与政治
第2部 进化、技术和宇宙
第4章 媒介进化的原理:适者生存
4.1 媒介在人类生态中的地位
4.2 复制的精确性对复制的范围
4.3 “净利”原理
4.4 复制对延伸
4.5 共同进化与会聚趋势
4.6 抽象机制经久不衰
第5章 技术是宇宙演化的利器
5.1 自然物质:非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和思维物质
5.2 空间旅行的形而上思考
5.3 基因工程与生命设计
5.4 人工智能与名副其实的生命
5.5 结语:人类在技术性宇宙中的利益
第6章 作为进化载体的信息技术
6.1 技术与进化知识论
6.2 作为思想体现的技术
6.3 望远镜、显微镜和经验延伸器
6.4 电脑与认知加工能力的提升
6.5 言语、文字和凭借抽象的传播
6.6 摄影术、电能和外部世界的复制
6.7 作为宇宙进化的认知革命
第7章 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和被人忽视的哲学革命
7.1 未思想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思想
7.2 康德互动论中缺失的一环
7.3 马克思论物质中的思想
7.4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技术调整
7.5 富有生产力的知识
第8章 宇宙只会拯救自助者:技术实现的历史模式。如何在太空应用这些模式以实现人类的发展
8.1 总览
8.2 发明对利用:中国人的教训
8.3 技术进步中的思想障碍
8.4 双管齐下:空间探索与资本主义
第9章 灭绝之不复存在
第10章 代表人类:技术之刃
10.1 枪械、刀子与枕头
10.2 百叶窗的寓意
10.3 实为低载的超载
10.4 电脑与自灭的精英
10.5 两个震灾城市的比较
第11章 真正的机器人不会哭
11.1 机器人的优势
11.2 编程的局限
11.3 分层的知识和辛酸的知识
11.4 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
第12章 移动中的信息
12.1 柯达照相机与移动媒介生产商
12.2 装在轮子上的收音机
12.3 笔记本电脑与便携式生产
12.4 迪克·特雷西佩戴的手表、柯克船长与金锭
第3部 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13章 马歇尔·麦克卢汉与电脑会议
13.1 什么是电脑会议
13.2 作为电脑会议参与者的麦克卢汉
第14章 麦克卢汉在新千年的地位
第15章 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
15.1 定律要津
15.2 数字时代的精神
15.3 深刻再现和数字艺术
15.4 数字时代的逆转
15.5 媒介决定论的逆转·
第16章 很酷的文本:通过热线和稀薄空气实现的传递
16.1 媒介温度计概要
16.2 冷热媒介的文化影响
16.3 互动文本
第4部 数字革命
第17章 媒介关系思考:电脑中介传播、面授、书籍、电化教学与传统教育媒介的关系
17.1 混合媒介系统的动态走向
17.2 电脑中介教育如何在现有的教育环境里整合
17.3 结语:关于媒介整合环境下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些思考
第18章 聪明的文字:文本的电子解放
18.1 苏格拉底的悲叹
18.2 文字文化批判
18.3 电子媒介促进文本的早期效应
18.4 文字处理技术和文字驾驭能力
18.5 超文本和超级的认知链接
18.6 电脑会议和回应的语词
18.7 文本解放的必要经济条件
第19章 没有束缚的学习:网上教育与思想学园
19.1 网上传播与教育的历史概况
19.2 网上课程的内部景观
19.3 网上教育的优势
19.4 网上教育的缺陷:固有的缺陷和被强加的不足
19.5 富有温情的选择
第20章 文字处理与写作高手
20.1 媒介生产的革命
20.2 免除准柏拉图式的迟滞时间
20.3 无限修改的可能及其后果
第21章 论书籍之书:对数字时代书页命运的预测
21.1 大部头书籍的缺陷
21.2 钢笔和钟表给人的教益
21.3 过眼云烟的一面
21.4 超文本持久的特性
21.5 作为中心的书籍
第22章 始终接触的危险:手机的阴暗面
22.1 无害谎言的黄金时代
22.2 挡不住的呼唤
22.3 长眼睛的手机
22.4 静默文本的诱惑
22.5 光明的一面
22.6 进化与选择
第5部 媒介对政治的冲击
第23章 媒介革新与权威的非集中化: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
23.1 引语
23.2 20世纪之前的近代世界概观
23.3 20世纪集中化的强大拉力
23.4 再次突出对话的地位
23.5 对抗媒介改革的借口
23.6 知识垄断的黄昏
第24章 世界贸易大厦遗址上的太空港
第25章 关于政治广告的建议
索 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名气很容易转化成商品。我们的大脑能够感觉到名气,所以它知道,名气自己并不会挑剔名气是如何得到的,因为名气令人愉快。如果我们钦佩一位电影明星,他在政治上发迹的机会就远远超过名气不大的政客。虽然加利福尼亚州的罢免选举是难得一见的异常情况,但阿诺·施瓦辛格选举的胜算还是可以预见的。他一宣布竞选,大多数人就认为,他会赢得胜利。只有不了解通俗文化的机器人才不会受到诱惑去给《终结者》的大明星投上一票。
电视给竞选过程火上浇油,成为一个大熔炉。马丁·西恩Martin Sheen在《白宫西厅》The West Wing里出演总统巴特里特,又在政治广告里反对伊拉克战争。在这宗政治广告里,谁在对我们说话——是演员还是总统?若干年前,罗伯特·杨在《马库斯·维尔比》Marrcus Welby中饰演一位大夫,而后他又为脱咖啡因的“桑嘉”牌咖啡打了一连串的广告。那么谁在告诉我们这个牌子的咖啡好呢,是演员还是大夫?
不过,知名度的转换律恐怕还是有一些限制的。我们希望,即使梅能德斯兄弟能够获释并参加选举,他们也不会被选上。然而另一方面,铁窗囚徒写的书又卖得很好。
电视问世之前,政治与其他名气的杂交也是美国选举中常见的现象。毕竟,从华盛顿到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将军们当选美国总统,是依靠美国人民对美国军方的感激,未必是由于他们本人的政治实力。当然,将军的工作、经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肯定要超过演员的演艺经验。不过,如果名气迁移的力度不大,那么州长或联邦参议员的经历似乎是问鼎总统的更有力的背景。
真正的问题是,为何演员当选并担任公职时我们还是会感到吃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演艺生涯、军事将领生涯等能够使人万众瞩目的经验,都是通向政治成功的康庄大道。
利用一个领域的名气在另一个领域产生影响,这未必是坏事。埃里克·拉萨尔Eriq La Salle在《急诊室的春天》里饰演本顿大夫以后,他在反吸毒公益广告里的形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果看见这则广告的小孩子受到他扮演的医生的影响,那有什么不好呢?
演员不太可能成为高明的大夫,除非他们本来就是医学博士。同理,演员担任公职未必就干得好。然而,有些历史学家给里根总统打的分数很高。华盛顿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总统任内也干得很好,并在历史上留名。阿诺·施瓦辛格当选州长并没有最好的理由,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就干不好。
在这个专门化分工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能够承担多种职能的人天生就有一种以上的才能。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曾经发明自动复制文件的装置,它可以在你书写的过程中就完成复制。他这个发明是在复写纸和复印机发明之前的时代里完成的,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发明。在柯立芝总统第二任期内1924 1928担任副总统的C.G.道威斯,1912年还作过一曲《应有之义》。我们一些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唱片,是由音色醇厚的汤米·爱德华兹灌制的。此外,道威斯还是芝加哥的金融家。
然而,每当有人由于非政治的资历而当选并担任公职时,观众总还是有一丝难以平静,这样的关切和民主的历史一样悠久。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指出,船上的一切人包括船东都必须服从船长的命令,因为大家相信船长是航务的专家。然而在雅典这样的民主国家里,人人都有发言权,领导人脱颖而出未必是由于其政治智慧或专家知识,而是由于他得到大众的喜爱。这样的道理仿佛有点耳熟吧?
当然,苏格拉底并没有尝试去改进或捍卫民主,而是想要摆脱民主。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都认为,理性的领袖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出来的,而是由于自己的智慧才爬到顶点的那时的领袖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一书里,“哲一王”这样的领袖享有绝对的权威。
实际上,到了20世纪,这种自命不凡的“哲一王”离希特勒和萨达姆·侯赛因只剩下一步之遥了。希特勒起初是民主选举上台的,不过他后来成为集权主义人物。即使在古罗马时代,奥勒利乌斯皇帝也是治理有道的君主和哲学家,可是他选错了继位的儿子康茂德,这造成了灾难当时的制度禁止皇帝的儿子继位,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位“哲一王”在他最重要的使命中失职了。
民主制度里自由选举的程序,尽管有种种不足,但在挑选新领导人中总是比较成功的。这是因为民主选举程序有一种自我纠正的机制,即使人民的挑选不明智——比如因为看见其他候选人在银幕上富有魅力的形象而感到他可以信赖,人们总是可以在下一轮的选举中把现任候选人逐出现在的公职,甚至像这一次加利福尼亚州的罢免选举一样,在任期届满之前就把领导人逐出岗位。
温斯顿·丘吉尔说:“除了偶尔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最坏的政治形式之外,民主要算是最坏的政治形式。”也许他说得很到位。对呀,最少弊端的政治形式的特征之一是人们以感情投票。英俊的五官、富有魅力的声音至少和候选人的所作所为一样重要。在这个媒介时代,银幕上塑造的角色也许就更加重要了。毕竟,情感是我们人性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是比严密的逻辑更加可靠的指针。万一情感不是更好的指针呢?然而民主制度总是有这样的好处:总还有下一次选举。一次选举不会是世界末日,这一切都在游戏规则中。
P28-30
|
|